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

发布时间:2017-12-08 21:32

  本文关键词: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 语象 图像呈现


【摘要】:语言和图像是人类表意的两大符号,二者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文学和图像的核心关系是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而语言和图像的核心关系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因此,我们关注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需把研究的重心移至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上来。本文上篇从文学语象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和"语象统计",具体从色彩、笔调、构图三个层面探讨鲁迅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鲁迅语象的色彩,主要包括黑色系、白色系、红色系三种主要语象群类。同时,鲁迅语象的色彩运用大胆而奇特,时而光影交错、黑白对比;时而斑斓色彩、奇崛炫目;时而动态流转、变化无常。可见,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各种色彩被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幅不可思议的视觉画面。鲁迅语象的笔调,主要表现出木刻式、水墨式、漫画式三种类型。同时,鲁迅在笔调的运用上开创性地将现代的"有力之美"、古典的"闲静之美"、后现代的"戏谑之美"结合在一起,三种视觉美感形态互相并置又互相矛盾地存在于鲁迅作品的内部,从而构成了鲁迅视觉美感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鲁迅语象的构图,主要表现出幽暗式、漩涡式、写意式三种类型。在构图的运用上,鲁迅开创性地将简练抽象、水墨写意、画薄式的构图方式结合在一起,三种构图方式并置,进而构成了鲁迅作品图像性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下篇集中关注鲁迅语象的图像演绎,即语象向图像的外化和延宕。通过"图像凝视",具体探讨鲁迅语象中的原型、场景和主题的图像呈现。鲁迅语象中"原型"的图像呈现,主要包括人、兽、鬼的图像呈现。艺术家们围绕三种"原型"创作了大量的图像性作品,并呈现出版画式、漫画式、水墨写意式等截然不同的视觉形象。文学的图像化并非将语言一一坐实,而是选择性地模仿语象,图像模仿语象主要通过"语图切换"的方式实现,具体包括因文生图、图中增文、图中衍文三种方式,从而实现"图像直观"。文学借助图像自我放逐,"图以载文自轻",也引起了一场关于图像接受过程中的"语图之争"。鲁迅语象中"场景"的图像呈现主要是指图像对鲁迅作品中故乡空间的重构。从学理层面来看,图像主要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重置,打破语图之间的时空界限,主要表现在:预示性"顷刻"的选取,视角的融合以及场景中视觉元素的遗漏或增加。语象和图像一方面形成了 "语图融合"的态势,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诸多的"语图缝隙",图像叙事在这种思维机制中建立叙事逻辑,呈现出视觉化的故事。鲁迅语象中"主题"的图像呈现,主要包括反抗式、颓废式、温情式三种。具体来看,鲁迅作品主题和封面图像表达相统一,封面图像已经超出了外在的装饰功能,具有阐释文学主题的功能,并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同时,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的图像叙述实践,作为文化图像的"山海经"和作为的政治图像"幻灯片"促成了鲁迅关于图像的两重认知。鲁迅的图像情结和他的文学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构成鲁迅文学的另一种讲述方式:一是对于图像价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二是对于文学叙述的图像化尝试。鲁迅的文学创作通过图像艺术不断的外化和延宕。进一步来看,图像艺术在文学的"大众化"进程中毫无疑问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量,从而也应当是所谓"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重要因素,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他们的"现代转型"同样深受图像的助推和影响。面对"文学遭遇图像"的现实语境以及当今时代显现的"符号危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鲁迅的语图世界。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的研究,立足于"文学图像论"的文学观念,由语象和图像的关系切入,借鉴语言学、符号学和图像学的研究成果,跨越多种学科界限,通过"文本细读"和"图像凝视"进行学理分析,进而对鲁迅的语图世界进行人文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10;J2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2 罗良平;再论对鲁迅的评价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景山;鲁迅心目中的改革和开放[J];炎黄春秋;2000年04期

4 史纪辛;再谈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则史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5 苏陂;我看《鲁迅先生》——普及好得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6 萧君和;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鄢烈山;鲁迅被神化过吗[J];唯实;2001年04期

8 白盾;伟大,也得有人懂——我的鲁迅观[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申中华;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J];今日浙江;2001年17期

10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2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3 车文秋;大众能接受“鲁迅”商标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5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鲁迅,,并非整天板着脸”[N];南京日报;2008年

7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8 欧阳正汉;当“鲁迅”与名利相遇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鲁迅艺术身份及其艺术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王海燕;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乃午;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D];南京大学;2017年

4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6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9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妍;关于《品中国文人(鲁迅)》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夏晶;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民间思潮与鲁迅[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7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67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1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