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伊斯兰教认知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06:29
本文关键词:唐宋伊斯兰教认知范畴研究
【摘要】: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论题,中国化的“化”什么以及如何“化”?都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源头——唐宋时期的汉文文献是如何书写和表达伊斯兰教的。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了唐宋时期汉文献对伊斯兰教认知的内容、特点,对“狮子人语”、“天”和胡客、蕃客、海獠等三组认知范畴进行了“探源式”解读的同时,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误判”、“误识”、“误传”的内在缘由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问题的研究,能够弥补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相关领域只讲现象不明根源的——“为什么”的缺失。论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对相关研究成果及历史资料进行回顾和评述,简要概括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构安排、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汉文献中“狮子人语”的隐喻表达,即对大食建国神圣性合法性的变相认可。通过对“符瑞”的历史考察得出,“符瑞”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就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相继对中国人的狮子名称——“天禄”、“辟邪”进行了分析,得出汉文献中的“狮子”就是瑞兽,瑞兽“人语”即意味着大食获得政权合法性的中国式认知。第二章阐述了唐宋时人借用儒家“天”这一概念来理解伊斯兰教的“安拉”信仰。中国人的天,有一个从主宰之天、道德之天到宗教之天,再到秩序之天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儒家文化圈的“祭天”和一神教信仰的“事天”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得出祭天是祭祀天神——昊天上帝、“事天”就是侍奉上帝的结论。这种文本与解释错位的背后是中阿异质文化不同的天人观,这种具有本土特色用语的出现与流行,有助于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普及化。第三章对唐宋文献中与伊斯兰教信仰群体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胡客、蕃客、海獠进行了解读。通过胡的字源和图像分析表明,其所指的对象在方位上从北方转向了西域,在人种上从黄种人转向了白种人。进入隋唐,胡在汉文文献中与方位——西域、人种——具有“深目多须髯”或“深目高鼻”为体貌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蕃字则有屏障、附属的意思,唐宋时期蕃客多阿拉伯或波斯商人。獠本为西南少数民族,唐宋时人认为,海獠则指从南洋来中国的外国商人,且多指阿拉伯或波斯商人。结语部分认为,唐宋时期汉文献对伊斯兰教的认知,是传统的中国天下观和华夏/蛮夷的二元对立族群认知体系的集中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3
,
本文编号:1269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6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