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1:03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介词 “向” “V向” “向着” 词汇化 语法化 使用情况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向”为研究对象,从“向”字结构入手,涉及“向”字结构以及“向”字句及其相关的语言现象,通过考察“向”介引的宾语、搭配的动词、“向”后接“着”、“了”以及嵌入其它句式里等情况,紧密联系语言事实,在“小句中枢说”的理论背景下,运用“小三角”的研究方法结合“句管控”以及“主观视点”的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介词“向”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以及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介词和介词“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词由于其功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介词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对介词词类的不确定发展到现在对许多介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词“向”的研究在语义、功能、语法化、与相关介词的比较、语言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对介词“向”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性,对“向”字句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然后该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内容进行界定。本文的理论依据是在“小句中枢说”的理论背景下,运用“小三角”的研究方法结合“句管控”以及“主观视点”的理论对介词“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章是对“向”后介引的宾语进行考察。首先对体词性宾语进行归类,分为三类:无条件进入的NP,有条件进入的NP以及不能进入的NP。无条件进入的NP有方位名词、处所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以及某些抽象名词和代词。有条件进入的NP,即需要一定的语法手段才能与“向”搭配,这样的NP有身体部位类名词、作品类名词、某些时间名词和某些抽象事物类名词。无法进入的NP有事件名词以及某些时间名词等。其中有条件进入的NP中用到的语法手段有:一是在名词前加修饰语或限定成分作定语,使之具有确指性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名词有:单纯意义的器官名词、某些抽象名词。二是由于受到语音搭配的制约,需要在后面加上词缀构成双音节词语才能作“向”介引的宾语,这样的名词有:单音节的器官名词。三是在名词后面加上方位词语使之凸显处所义,这样的名词有:身体部位名词。四是受到“句管控”的规约,使词义具有确指性或隐喻性,这样的名词有:单纯意义的器官名词、作品类名词、某些时间名词和某些抽象名词。然后总结了影响NP进入“向+NP”结构的因素有:空间性、确指性和隐喻性。这三条性质中至少具有一条,NP即可作“向”的宾语。其次分析了“向”后谓词性宾语的情况,根据语言事实纠正了前人认为位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向”后面不能接形容词、动词作宾语的说法。最后重点分析了“走向”后接“非NP”作宾语的情况,归纳了“非NP”进入的条件,运用“主观视点”的理论,并结合语言事实对“从失败走向失败”的说法不及“从胜利走向胜利”常用的现象作出解释。 第三章是对与介词“向”搭配的VP进行考察。当“向”位于动词前构成“向+X+VP”时,按照“向”的功能来进行分类描写,一种是当“向”表动作方向时的VP,一种是当“向”表动作对象时的VP,还有一种是当“向”表行为目标时的VP。本文认为“向”有表目标义的功能,这是对以往辞书中介绍的“向”的功能的一个补充。表目标义的“向”是从表方向义的“向”中区分出来的,鉴定格式为“向X+VP”结构中,V可以与“到”搭配组成“V到X”,且X不为方位词或方位词短语,此时介词“向”就是表行为目标的。这样的划分能细分出“向”表动作方向功能与表行为目标功能时所搭配的VP的不同,能更全面地描写出VP的全貌。当“向”位于动词后时,把VP分为位移动词和非位移动词来进行归类描写。然后把两种结构中的动词进行对比,归纳出哪些动词既可用于“向”前也可用于“向”后,哪些动词只能用于“向”前,哪些动词只能用于“向”后。比较了两种结构语义重点的不同,“V向+X”较“向X+VP”在语义上更侧重表达行为的目标。还分析了介词“向”对选择VP的影响,从“向”语法化的历程中找出“向”自身语义对选择VP的影响以及介引对象对选择VP的影响。最后谈到了“V向”词汇化的问题,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V向”的发展轨迹,总结了“V向”词汇化的表现以及造成“V向”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论证过程中表现出“小句的中枢地位”和“句法的管控作用”在语法化和词汇化中也有着具体的体现。 第四章重点考察在“向X+VP”以及“V向+NP”两个结构中介词“向”后搭配时态助词“着”、“了”的情况。在“向着X+NP”中,首先对“向着”进行了历时研究,通过对“向着”所处的四种格式的描写,结合现代汉语中“向着”搭配动词及宾语的情况,认为“着”并不是时态助词,而是已经成为“向着”的词内成分;并分析了“向着”的语法地位,“向着”是区别于“向”的另一个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处于一个多层次并存的局面,有时候“向着”是动词,有时候是介词,有时候处于半动半介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向着”一词并未彻底虚化。还通过对比总结出了“向着”与“向”在表义、时体、语法功能三方面的不同。在“V向着+X”结构中,以往研究认为当“向”用于动词后时,“向”后不能接“着”只能接“了”。本节用语言事实证明了“V向着+X”结构的合法性,并分析了动词进入的情况,对进入的动词进行分类并排列出不同类的动词进入的难易情况。最后考察了介词“向”后搭配“了”的情况:“向了+X+NP”中,“向了”是介词用法,是由“介词+时态助词”构成,这里的“了”是体标记,表示实现义。这种用法只出现在近代小说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己消失,但在语言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方言中这种说法还是有些残留。“V向了+NP”是动介通过跨层结构结合成复合动词“V向”后再接时态助词“了”,“了”是体标记。 第五章是在“小句中枢说”理论的背景下,将“向”字结构置于“把”字句的句法环境中,希望能够对“向”字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嵌入“向”字结构的“把”字句一共有三种句式。按这三种句式的分类分别对各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和“向”与“把”的带宾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然后分析出三式可转换的情况以及转换后的语用差异,运用“句管控”和“主观视点”的理论分析了三式的语用差异表现为:凸显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时序性不同,信息接收的顺序不同。然后将三种句式不能互相转换的情况分为六类进行分别讨论,总结出制约三式相互转化的因素。一是受“向”字短语中VP的制约,二是受“向”字短语和“把”字短语中介引的宾语的制约。最后分析了“向”与相似介词“朝”、“往”在“把”字句中的异同。 第六章是将“向”字结构置于另一个特殊句式——“被”字句的句法环境中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向”与“被”的五种句法形式,根据研究目的将其中的两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各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和“向”与“被”的带宾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总结出搭配规律。 第七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总结了本文的几个基本结论,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针对本文的不足提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本文编号:1284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84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