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
发布时间:2017-12-15 22:13
本文关键词:论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
【摘要】: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原因,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双重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中。庄子自然也是如此。与一般人不同,庄子是一位思想敏锐、认识深刻的哲学家,他不仅为自己的双重生存世界找到了哲学基石,而且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深刻,对理想世界的想象更为丰富。无论是庄子的政治观、人生观,还是创作手法,处处都能看到双重生存世界的影子。可以说,从庄子思想到《庄子》这本书,从庄子的政治观到他的创作手法,都是由双重生存世界建构起来的,而且这一建构中的内容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庄子认为,万物是“气”在“道”的支配下形成的,人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道”与“气”的产物。庄子特别指明:“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认为人的精神来自大道,而肉体则是由精气构成。在庄子的哲学理论体系里,“道”重于“气”,那么人的精神自然要重于肉体,这就为庄子重视精神世界,而相对轻视物质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庄子特别重视至人的精神境界,追求社会的美好愿景。当然,重视精神生活并不意味着庄子就完全忽略了肉体健康和现实生活,对庄子思想的准确表述是:形神并重,以神为主。在政治观方面,庄子描绘出一个“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至德之世。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就连人与鸟兽之间也能够和睦相处,于是人们可以“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生活得无思无虑,无忧无愁。然而一回到现实,庄子深深感到“函牛之鼎沸,蚁不得措一足焉”的困窘,曾忿然自比为“涸辙之鲋”。于是,他在《人间世》里想出了身处官场中如何勾心斗角的种种招数来,甚至提出了“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等一些不似道家思想的政治主张来。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原因就在于庄子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当他陶醉于理想世界时,他鼓吹前者——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当他面对现实时,他又主张后者——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双重生存世界不仅影响了庄子的政治观,也极大地撕裂着庄子的人格。在理想的世界里,他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做到逍遥自在,无挂无碍。因为他已经明白了生死一齐、甚至死比生好的道理;他达到了“圣人无情”的境界,彻底消除了对一切事物的好恶。然而一回到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就像一只生活在“柘棘枳枸之间”的“腾猿”,“危行侧视,振动悼aD”,不得不战战兢兢、处处小心。《庄子》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受到历代文人赞赏,而这一创作手法的出现,同样是双重生存世界影响的结果。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既然世俗的“人”无可交谈者,那就只能与“非人者”去“庄语”了。于是,在《庄子》书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庄子与“非人”交流或“非人”与“非人”之间的交流。如庄子与髑髅讨论生死问题,栎社树教导匠石什么是无用之用,北海若告诉河伯事物大小贵贱的相对性和多变性,光曜与无有探索“无无”的真谛。因此《庄子》的文字显得奇特诡异,光怪陆离。然而庄子毕竟还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他在含情脉脉地仰望天空之时,也不得不关注脚下的坎坷不平。所以在《庄子》书中,还有大量的文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以及他自己进退维谷的困难处境。可以说,是庄子的双重生活“迫使”庄子不得不采用双重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他的思想感受。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创作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一影响还延续到了后世文人。从总体来看,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庄子的理想社会在当时虽然还属于虚幻的想象,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这毕竟为后人指出了应该努力的方向;他的精神安慰式的理论,对于那些身陷困境而又无法解脱的人,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抚慰作用,使他们能够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庄子思想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他所想象出来的圣人境界和美好社会,往往使一些文人沉醉于其中而有逃避现实的倾向;庄子有关真人的文学性描写,如“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等等,成为后代方士诱人修道成仙的凭证,使社会和个人为此白白付出了巨大代价。当然,这其中的一些影响可能已经超出庄子的预料。研究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清庄子思想的层次性,对于其中看似矛盾的思想也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文所具有的学术意义。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双重生存世界,通过对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这一个案的剖析,使我们在明白这些生存世界积极意义的同时,而避免陷入“桃花源”式的虚幻梦想、一味逃避现实的泥沼,这大概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曹峰;;《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篇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郦平;;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存——以“无情”为线索对庄子人生哲学的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杨国荣;;庄子哲学及其内在主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国胜;庄子人生哲学内在“矛盾”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6 李金松;庄子“鼓盆而歌”新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李锐;“气是自生”:《恒先》独特的宇宙论[J];中国哲学史;2004年03期
8 黄海民;庄子心理哲学探源[J];前沿;2003年01期
9 郁建兴,,王新华;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刘笑敢;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矛盾[J];文史哲;198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童萍;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3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9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