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本体”与李泽厚中后期思想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12-17 06:04
本文关键词:“心理本体”与李泽厚中后期思想的发展
【摘要】:“心理本体”是李泽厚中后期思想理论的重心和发展的线索,也是其整体思想理论的中间点,它转承连接了早期的“工具本体”和后期的“情本体”,并使其哲学、美学、传统文化思想贯通融合,成为互建互构的整体。对于李泽厚“心理本体”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其与李泽厚整体思想理论的关系研究仍显不足,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本文关注李泽厚的“心理本体”,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其中后期哲学、美学、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新思考和新发展。以“心理本体”为指向,李泽厚的中后期思想理论重心由外在的、客观的、本源性的“工具本体”研究转入到以内在的、感性的、个体的“情本体”建构,其实质是在现代性视域下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生命意义和价值信仰的追问与关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泽厚融合西方理论资源对中国传统儒学的转换性创造。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发掘,也是以“世界视角,中国眼光”提出和建立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情感归宿和信仰境界的努力。第一章绪论,共分三节,分别为: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释义及李泽厚“心理本体”的建构,主要对李泽厚“心理本体”的“本体性”、内涵、意义、特点进行释义,同时梳理“心理本体”建构的哲学路径和理论指向,共分四节。第一节阐述西方本体论哲学及本体含义,对西方传统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进行辨析。第二节阐释李泽厚的“心理本体”含义、生成及本体性。第三节论述李泽厚“心理本体”的理论特征,包括“心理本体”的双重性、发展性、现代性和本土性四个方面。第四节从“心理本体”的哲学建构历程和理论建构指向进一步对“心理本体”进行解说。第三章李泽厚“心理本体”与其中后期哲学的发展,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李泽厚哲学的“心理本体”转向与哲学建构,从哲学的整体发展来谈“心理本体”的建立,包括李泽厚从实践论哲学向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转向促成“心理本体”的建立;李泽厚进一步阐释“自然的人化”的内在方面实现了“心理本体”的生成;主体性理论重心由群体向个体的转向突出了“心理本体”的重心。第二节论述以“心理本体”为重心,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的新发展,包括六个方面,分别为:“实践”观点的再解读,双本体论,“积淀说”,“人的自然化”,“情本体”和对非理性的吸收。第三节论述以“心理本体”发展为线索的李泽厚哲学所发生的三次转向:第一次是从马克思到康德,第二次是从海德格尔到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次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回到康德。李泽厚的哲学建构了一个圆圈,以“心理本体”论为核心,康德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第四章李泽厚“心理本体”与其中后期美学的发展,共分三节。第一节论述李泽厚建立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美学,是其哲学的“心理本体”转向带给美学发展的新起点。新美学修正了早期美学的不足,强调美感的美学中心地位,形成了新发展。第二节详细论述李泽厚美学产生的新变化与构建的新概念,包括新感性、美感心理数学方程式、美是度的自由运用、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说四方面,这些新概念展现了更宽阔的美学研究领域。第三节阐释美学在建立人的生存价值和精神归宿方面所具有的终极审美意义。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三个层面阐释美学作为第一哲学,具有塑造心灵,培育人性,建立“心理本体”的现代意义。第五章李泽厚“心理本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共分三节。第一节概述李泽厚以其哲学的构建为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现代性阐释。以“西体中用”为指导,“转化性创造”为方法,开创“儒学四期”,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创建。第二节论述李泽厚开创性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巫史传统”。由“巫史传统”阐释中国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为“心理本体”的建构提供了中国资源,形成中国特有的情理结构。第三节具体论述李泽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哲学的互构互建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心理本体”的深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的发掘、“两种道德”解构传统三教合一、对“天人合一”的改造与阐释。李泽厚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框架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重建,丰富和发展了其哲学理论自身,同时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建,以中国视野和中国智慧寻求建立人的生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之路,形成了对世界问题的中国眼光和中国声音,具有非常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延伸,由李泽厚的思想体系建构,引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构建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
本文编号:1298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9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