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左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3:29
本文关键词:明代《左传》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左传》学 史学化倾向 义例之学 考证之学 多元化改编
【摘要】:明代《左传》学自明遗民检讨亡国的学术责任时被划入空疏学风之列,清儒以至后世对其的评价大体不出此范围。实际上,作为衔接宋学与朴学的过渡时期,《左传》在明代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左传》学也有自身的特征,即在追求孔子本意的义理诉求下,围绕《春秋》、《左传》系统的经史之别的矛盾,《左传》的史学倾向逐步得到重视,无论是经解系统,还是训诂系统,反对褒贬字例、强调实证具体研究的理念都逐步取代议论无根的倾向。明代《左传》学的意义在于,在义例问题上把史学化的倾向推到高峰,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清代朴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不再纠缠义例问题,而突出开发训诂考证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提供了存世较多的虽嫌稚气但开拓有功的考证、史学、兵学、文学研究成果。明代政治生活与《左传》研究的关系在于:在人才评定方面,太祖时对经解没有严格的控制,崇奉理学不影响三传和古注疏的研究。太宗修《五经大全》以《胡传》为宗,很大程度限制了学人的研究范围和学术认知,对空疏学风的兴起有不可推卸的诱导责任。在文献研究方面,太祖倡导学而有用和怀疑前说,官方也按此思路着手整理部分经典,客观上鼓励学者进行朴实的研究。在文献应用方面,《春秋》经传在维护名教和华夷之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否执行经典教导,以及如何解说经典都视当权者的意志而定。嫡庶话题、为后话题、立庙话题、刑狱罪主等话题,是《春秋》经传最为典型的应用,其中尤以“大礼议”为代表。明代《左传》学的发展目标与传统一致,都是以义理为宗,恢复孔子本意,然其自身特性规定了其目标的两个方向,一是从附庸于《胡传》和《春秋》,逐步放大叙事价值进,而加强独立倾向;一是在义例之学中,叙事的史学解释倾向逐步占优。大体以明中期为界,明初《左传》学以补苴宋儒义例之学的朴实学风为特征,明中晚期《左传》学是以心学治经、考证学以及文史改编三种趋势多维展开为特征。明初赵lx、汪克宽、张以宁等学者在宋、元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完善,赵lx把前人提出的区分经文与史文的理论落实,把史文、变文、特笔的部分,通过比照经传书与不书,以比事属辞的方法进行区分,是《左传》学史上自杜预以来新的宏观义例体系的有益探索。赵lx引进史策书例分析《春秋》书法是有据扎实的方法,同时又因为立例众多充分暴露了义例之学中义理和史文的矛盾。晚清今文学兴起之前,学者大多顺着赵lx的思路加强史文的倾向,减弱义理的倾向,从而削弱褒贬义例在解经中的作用。汪克宽之书后来虽为《春秋大全》的蓝本,但汪书本身保存了不少古说,于《胡传》亦有所修正,考证较为朴实,不可视为空疏之作。张以宁较早地、系统地批判了《胡传》夏时冠周月的问题,以后学者无出其范围。刘基、石光霁的著作也是学有所本、言有所徵,并非游谈无根之学。整体上,明初大儒虽未逾越理学矩w,
本文编号:1302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0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