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家园—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的中国童年及其身份书写
发布时间:2017-12-20 00:20
本文关键词:何处是家园—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的中国童年及其身份书写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三文化孩子 身份认同 家园 童年 浦爱德 赛珍珠 弗利兹
【摘要】:在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的兴起,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西方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人文社科领域引起极大关注。其中,由于在不同文化或种族群间迁徙而产生的身份问题,以及相关的文学书写,是文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诸多关注从第三世界移居到第一世界的作家及书写的研究不同,本论文主要侧重探讨具有第三世界童年经历的西方族裔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其相关的文学创作。在运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从身份认同问题入手,通过对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这三位在中国度过童年的美国作家的相关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复杂的身份认同特征,以及这种身份与特有的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她们及背后所代表的美国来华传教士子女以及更为广泛的"第三文化孩子"群体的一些内在身份特征,同时,也阐释了在包括自传、传记、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文本中身份认同的一些表征和建构方式。浦爱德、赛珍珠和弗利兹这三位自幼生长在中国、后来又回到美国生活的传教士女儿,跟其他拥有类似成长经历的第三文化孩子一样,身份认同发生了滑移或混杂,因此也必然面临一系列认同危机,作出身份追寻和建构的努力。作为作家,这一切在她们撰写的文学文本中都有所体现。浦爱德的《汉家女儿》、《殷老太太》以及《在中国的童年》分别通过对他人生平的传记书写以及对自己的中国童年的自传书写,表达了她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夹杂在其中的还有混杂身份所带来的一些困惑和矛盾。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赛珍珠,写于创作初期的《东风·西风》、巅峰期的《分家》、以及晚期的《我的几个世界》,都蕴含了丰富的身份认同信息:《东风·西风》充分展现了赛珍珠早期身份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矛盾性;《大地》三部曲之一的《分家》突出了赛珍珠作为一名异乡客的各种心理;自传《我的几个世界》,则建构了一个"世界公民"的身份形象,从而超越了困扰第三文化孩子群体的"家园"、"民族"等狭隘概念,获得了身份的一种转变。儿童文学作家弗利兹在自传《思乡》中,通过对自己中国童年经历的叙述,描述了一种创伤性童年记忆,在《向西的木屋》一书中,她又通过对一段家族历史的追溯,试图赋予自己童年经历一种意义,从而给自己的身份困惑和童年经历一个交代。而《还乡》一书主要是描述了自己晚年回归中国的一段经历,作者试图抹去童年时被贴上的"小洋鬼子"的标签,证明自己是"中国友人",从而达到自己身份的另一种回归。论文在对上述文本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对这些具有第三文化孩子成长经历背景的作家的关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被历史掩盖、和边缘化的群体,聆听一些沉默的声音,同时,也有助于去解开文学书写中的某种谜团,从而深化对具有这类背景的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丰富文学领域的身份认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6
,
本文编号:1310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