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民歌文化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1 18:20

  本文关键词: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民歌文化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疆土尔扈特 蒙古民歌 涵化 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民族旅游的规模化兴起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再兴起强化了民族身份的再认同,但旅游文化产品的流俗化、同质化也会导致地域文化不断衰亡。在大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研究保留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不同民族的特质,对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对于蒙古史特别是西蒙古史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高山草原的特殊地势和环境以及当地蒙古族人口增长缓慢,本区域保存了传统的蒙古族文化形成文化飞地,对于研究传承保护蒙古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和静县土尔扈特蒙古族长短调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地理学、旅游学、人类学为学科基础,以文化变迁、舞台真实、族群认同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结构方程、和民族志等方法,总结区域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民歌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政府监督管理三个角度,构建土尔扈特蒙古族民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开发对民歌文化变迁具有积极效应基于样本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根据30项指标提炼和静县蒙古族牧民旅游影响感知五大维度,建构和静县蒙古族牧民旅游影响感知结构方程设模型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当地居民对旅游所带来的文化、社会与经济正面影响的感知程度较为强烈,而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消极感知相对较低,居民对区域旅游发展持支持态度。居民对区域旅游开发正面影响感知高于负面感知。2)文化涵化时间轴——土尔扈特民歌文化涵化过程的构建构建土尔扈特蒙古族民歌涵化过程模型。总结旅游开发背景下和静县蒙古族民歌涵化六大动力要素为:舞台真实性误导、游客需求、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汉语言强势入侵和大蒙古文化跨区域影响;在文化碰撞、文化整合、文化同化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了 5种涵化形式:蒙古长调仪式性功能减弱;长调短调相结合成为新的编曲方式;汉语言进入新编蒙古族民歌;民歌改编体现文化自适应性;大蒙古民歌取代原生文化。3)土尔扈特民歌涵化空间轴——发现并提出文化飞地循环影响效应圈文化飞地被旅游开发后出现了文化飞地循环影响现象。土尔扈特蒙古族聚居区文化受周边的哈萨克族、维族的影响较小,形成了一块独立的文化飞地。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及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这块飞地跨区域受到了强势汉文化的影响,又由于本民族的认同心理,这块飞地的文化也受到了来自于更远区域如内蒙古、蒙古国的影响。内蒙古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周边汉文化影响,因此构成了一个文化影响的自循环保护圈。4)土尔扈特民歌发展取向①和静县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仪式性功能有所弱化,迫切需要获得新的传播与传承的动力;民歌长短调结合的方式或长调缩短成中调可能会成为蒙古族民俗艺术舞台化的发展趋势,也会更加适应表演的需要和游客的需求;②蒙古民歌翻译成汉语有利于民歌的宣传推广,蒙语歌词和汉语歌词分段出现会成为蒙古族民歌创作的趋势;③随着信息可获得性增强,整个“大蒙古”的文化概念可能会逐渐覆盖本地的文化特征。年轻人对本民族原生态的音乐文化不够了解,会用“舞台真实”取代“原生态真实”而导致原生态音乐价值被忽略甚至衰败;④蒙古族母语的传承是关乎蒙古族文化、民俗、音乐的传递、传承的要素,要保证文化的传承性,应该重视初级教育阶段蒙古族母语、文化的普及教育。5)土尔扈特民歌可持续发展模式(RI+RE Model)提出土尔扈特蒙古族民歌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真正的民族文化精品,以资源创造传承内生环境(resource internal),以资源创造传承外部环境(resource external),为案例地提供文化传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经济的内生动力,达到文化自我救赎目的,形成文化有效传承的机制。本研究对于保留与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创新点和主要贡献可总结为:1)在民歌传承机制方面,提出了强势文化跨空间影响现象,发现自然习得经验与原生态文化传承存在逆相关现象。在原生态文化传承过程中,应重视原生态真实性与舞台真实性区别,避免强势文化误导,促使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丰富了文化变迁,舞台真实理论的理论基础;2)在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方面,调查问卷和质性访谈相结合,弥补访谈样本不足的问题;以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民歌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涵化过程;从文化碰撞、文化整合、文化同化和文化适应四个角度,总结土尔扈特民歌涵化时间变化特征;在空间上,提出土尔扈特民歌文化飞地循环影响效应圈,为理解土尔扈特民歌涵化过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3)旅游居民感知评价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有效评价旅游开发活动对社区居民影响感知的独立影响因子检验和分析影响因子之间的多维相关关系,更准确判断旅游给居民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发展趋势;4)在民族文化传承模式方面,提出东归故里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民歌文化传承机制模式、企业品牌打造模式和政府监督管理模式,三个模式相辅相成,共同实质为“两个传承”,以资源创造传承内生环境,以资源创造传承外部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刘彦随;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7年04期

3 宋金平,李香芹,吴殿廷;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杨龙,曹毅;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线路”的多维度内涵[J];文物世界;2006年01期

6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7 王和平;赵玉秀;;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毛志成;;当前的“文化类别”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09年06期

9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10 赵士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J];粤海风;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传旭;刘大昒;;我国航运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的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1997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7年

2 颜孟坚;;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新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黄枝连;;两岸四地新经济交流协作——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陈亚光;;全面转型升级 建设美好港城——张家港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5 周慧杰;匡耀求;黄宁生;王德辉;许连忠;邹毅;李超;;广西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6 李锋;王如松;;大丰生态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上下30年[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孙浩峰;郑小燕;蔡海珍;;定西复兴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福春;于凤芹;丁述军;刘东林;刘丽;杨玉静;王振生;;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及其城市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9 包亚钧;;中国民营经济的制度特征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中国民营经济三十年发展的经济学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成荣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部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管晶晶;北京探索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N];科技日报;2011年

3 刁新建 王军;我国风沙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获得突破[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4 中共延庆县委书记 侯君舒;解放思想乘势而上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N];北京日报;2008年

5 白四座;乡村饭店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6 周星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N];光明日报;2001年

7 陈佳丽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统计局;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付洪军;珠海务必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N];珠海特区报;2009年

9 省经信委副主任 蔡刚;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记者 张平;我省探索10种可持续发展模式[N];江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颜;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民歌文化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杨艳茹;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5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6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7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博;平顶山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2 刘蓉;当代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闽军;邵武县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4 景文超;西部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刘燕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晓娜;洛阳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武肖敏;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山岳文化景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1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d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