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战国—秦新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11:40
本文关键词: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战国—秦新词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战国—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动荡到大一统的重要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和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在列国兼并中得以奠定,而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新词产生,汉语词汇迅速丰富。论文是以战国—秦时期出现的新词为研究对象的断代词汇研究,在穷尽式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单音词、复音词进行多角度描写,总结战国—秦时期新词产生的特点和规律。论文在对这一时期新词进行共时描写的同时,也兼顾了新词在整个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古今历时的比较,把握汉语词汇发展的总体脉络。论文分绪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明确了战国—秦新词的范围,概括了涉及这一时期词汇研究的现状,详细说明了战国—秦新词语料库的建设,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正文部分。第一章详细分析了反映战国—秦时期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展示这一时期新词产生和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章对这一时期反映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进行了细分,划分出政治、军事、农业、社会文化和思想科技五个子语义场,并对每个子语义场中的新词进行义素分析。根据新词之间不同层次的联系确定出同位关系义场、顺序关系义场、同义关系义场、反义关系义场、上下位关系义场、整体部分关系义场和非层次关系义场。通过分析,总结出战国—秦时期标志性新词语场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各类新词语场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二是各类新词语场包含大量不同类型的子语义场,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三是各类新词语场在汉语历时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章着重讨论战国—秦时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发展。本章首先总结了基本词汇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基本词汇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新词展示汉语基本词汇在战国—秦时期积累、变化和更替的情况,试图从古今传承的关系上揭示基本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上古基本词汇系统在战国以前已经基本形成。就词汇本身而言,词义的发展是引起基本词更替的主要因素,促使一部分战国—秦时期的新词成为基本词。此外,能够成为上古基本词的新词中有很多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词,还有一部分词最初为方言词,进入通语后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基本词,这表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上古基本词汇系统演变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勾勒战国—秦时期单音节新词的面貌,总结这一时期单音节词的造词方式。从词义上看,战国—秦单音节新词中既有表示该时期新事物新概念的词,也有表示战国以前已经存在的事物概念的词,大量单音节新词产生使词与词之间形成多种类聚关系。从词的书写形式上看,绝大多数单音节新词拥有全新的书写形式,且以形声字为主。原生造词和同源派生造词是战国—秦时期产生单音节新词的主要方式。除少数拟声词外,绝大多数通过原生造词产生的新词其音义是任意结合的,而同源派生造词产生的新词其音义的结合有规律可循。第四章主要讨论战国—秦时期复音新词。本章首先探讨了战国—秦时期复音词判断的标准,然后从音节分布、词类分布以及结构分布三个方面分别对这一时期复音新词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这一时期复音词的造词方式。从音节上看,复音新词中双音节词最具代表性,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从词性上看,复音新词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其中又以名词的数量为最多。从内部结构上看,复音新词中绝大多数为偏正式结构和联合式结构,其中又以偏正式结构居多,占到复音新词总数的一半以上。偏正式替代了联合式成为这一时期最能产的构词方式。原生造词和合成造词是战国—秦时期复音词产生和积累的主要方式。除少部分通过音义任意结合的原生造词方式产生的复音新词外,绝大多数复音新词是通过词素结合的合成造词方式产生的。这一时期合成造词的方式又可细分为四种,即修辞造词、句法造词、重叠造词、附缀造词,其中句法造词和修辞造词的能产性最强。第五章着重从词素的构词能力、词素义的发展、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战国—秦合成新词中的词素进行研究。战国—秦时期词素的构词能力较战国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词素之间的构词能力差别很大。一般来说,旧有词素的构词能力超过了新生词素,多义词素的构词能力超过了单义词素。构词能力强的词素往往可以以多个词素义构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合成词。如果词素表示的事物概念带有明显的战国—秦时期的时代特征,那么这个词素就有可能构成大量合成新词,这表明词素的构词能力与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词素义是词义形成的基础。战国—秦时期词素义形成词义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有的词素义采用较为直接的方式转化为词义,词素义与词义之间保持了最大程度的—致,有的词素义则采用间接的方式转化为词义,词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曲折模糊。余论部分总结归纳了战国—秦新词产生的原因。促使战国—秦新词产生的原因既有词汇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这一时期新词产生发展的规律与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致。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战国—秦时期出现的新词,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此前涉及战国—秦词汇的研究多以专书词汇为研究对象,新词旧词混杂无别,虽有个别研究涉及战国—秦新词,其研究的重点也多放在反映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上,对这一时期的新词缺乏全面系统的描写。论文首次运用现代词汇学理论对战国—秦新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并在新词研究的基础上,融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于一体,尝试对诸如基本词和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汉语词汇通史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第一,战国—秦新词语料库建设较为科学。建立新词语料库之前,对语料文献的年代逐一进行仔细甄别,年代确认尽量做到细致准确。战国—秦新词语料库是依据《汉语大词典》建立的,同时利用了其他语料库和多种工具书对新词进行全面严格地审定,删除了因《汉语大词典》本身的缺陷造成误收的词语,同时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对语料库进行补充和修正,确保语料的准确,为研究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第二,在穷尽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研究战国—秦新词。针对这一时期新词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尤其是对复音词,从词性、义位数量、内部语法结构、词素义结合的方式、词素构词数量等诸多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的研究结论均有数据支撑。第三,新词研究在立足战国—秦时期的同时,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上至西周春秋,下至现代,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把握战国—秦新词发展的特点。比如对战国—秦时期基本词汇和词素构词能力的研究都是在历时比较中进行的。这使研究具有了较为广泛的意义,为汉语词汇通史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材料。第四,研究过程注重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比如,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处于语义场中的各个义位,从微观层面考察词义结构。运用意义结构两分法离析出同源词的“源义素”,梳理战国—秦时期同源词发展的脉络。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使研究更具科学性。第五,对构成战国—秦合成新词的词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研究。为充分展示这一时期词素的构词能力,选择了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是从多义词素的不同义位的角度考察词素的构词情况,二是从词素的一个义位出发考察其与其他词素结合后形成的语义关系。同时,对战国—秦合成新词的词义与词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细致的梳理,总结出数种这一时期词素义进入词义和形成词义的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1
,
本文编号:1319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1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