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信仰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发布时间:2017-12-24 00:36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信仰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仰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生活实践


【摘要】: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从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信仰观的整体性考察,揭示了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丰富意蕴,分析了马克思信仰观的人性根基及其生活实践基础。马克思本人对于“信仰”和“信仰观”的直接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并不是很多,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确是极其深刻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得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论断,而这也成为马克思信仰观的基本特质和基本精神。无论是马克思的信仰观还是以往神学的信仰观其目的都是为了为人的生活找到一个终极支柱和终极解释,但是以往的哲学信仰观都是外在于人的,从自然中选择或者从自然中抽象出一个臆想的、完美的、无所不能的全能形象作为人的信仰的偶像,以此为人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终极寄托。马克思不在人以外寻找存在,而是在人本身中确立信仰的基础。马克思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观念支撑、改变所有人的生活,这包括人的自然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马克思认为人自身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马克思赋予了人真正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改变的能力、赋予了“人本身”感性活动的生命实践,人以及人的实践。”信仰观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证,才是代表人本身以及人的本质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才是人的信仰观的此岸性体现,才是揭示“信仰的奥秘在于人”的问题所在。马克思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论断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向度、从人的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基于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高度概括总结,之后揭示了通过人、为了人、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并以此作为人自身所确认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因而我们以往熟知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马克思的信仰观来理解。信仰,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精神生命,是人对生命的本性的一种确证,是对生命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补充。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人类历史范畴下的和感性生活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马克思的信仰思想是共产主义的信仰观,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信仰,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无神论信仰。宗教信仰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是有神论的信仰,所以,马克思的信仰是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宗教信仰的扬弃。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分析了马克思信仰观的三个重要维度:实践性、批判性和理想性,表明信仰问题不仅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更是生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本文还结合现代社会的内涵,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以及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考察,探索人类需要回归到马克思信仰观的内在需求。经过研究发现只有批判和扬弃以私有制和资本逻辑为基础的信仰观,建构以人的自由解放为基础的共产主义信仰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代虚无主义。理论研究都是为了指导现实,因此本文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着重分析了“中国梦”思想,不仅认识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话语范式,而且认识到中国梦是建构当代中国信仰的现实路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类文明”就是实现“人民幸福”的信仰观,所以,中国梦是马克思信仰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在信仰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思想,论文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言、第一章,主要论述相关学术史与马克思基于人性基础上的信仰观变革。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信仰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以往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而对马克思信仰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的研究仍需加强,本文正是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论断,理解马克思基于人性基础上的信仰观变革的历史意义,理解马克思信仰观对人在生活中的终极支柱和终极价值,这也正是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思想,在把握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实践内涵基础上,探索马克思的信仰观,是该部分研究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信仰思想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奠基在生活实践的根基之上,具有本体论以及“理一分殊”的特点,又有着独有的类特性、类本质。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信仰学说的本质特质和深刻意蕴,包括在“类本性”的视角下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马克思对信仰的传统和信仰的哲学观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信仰思想的实践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维度,等等。马克思的信仰观是实践性的信仰观,是超越私有制和无神论的信仰观。马克思的信仰思想与宗教信仰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的分野。这意味着,对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研究,就不能用抽象的方式研究,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揭示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生活实践内涵,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信仰思想不是超验的绝对的教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形成新世界。马克思的信仰观的理想性表明,马克思信仰思想立足于“人类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信仰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关于生活实践的问题研究,因而,马克思信仰研究本身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主要阐释现代性视阈下的信仰问题,包括现代社会与精神生活、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与信仰、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思想,虚无主义与信仰、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信仰。应该说,马克思的信仰思想是在对现代性批判中建构的,这意味着,考察马克思的信仰思想就必须探索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内涵。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商品、货币以及资本形式的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思想,则进一步探索了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而凸显马克思信仰思想的实践性与现实性。马克思和卢卡奇对人在商品、货币以及资本面前被异化和物化的批判,深刻说明,以私有制为根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是以资本逻辑及其哲学表征为根基的,正因为如此,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对现代社会所彰显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尼采的批判根本不可能触及问题的实质,这需要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思想。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了重建马克思信仰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主要阐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信仰建构的主体话语范式,该部分包括了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梦的丰富意蕴以及中国梦的当代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梦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中国梦与人类新文明的关系,旨在表明,以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中国梦,实则是以人民幸福为宗旨的马克思信仰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所希冀的伟大复兴,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为精神家园的当代中国人所生成的新文明模式,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更充分具有人本质自由解放的“类文明”。论文还论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构以马克思信仰观为灵魂的当代中国信仰观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主要总结阐述马克思信仰观,包括马克思信仰观的本体性、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论断、信仰问题是生活实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的解析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信仰问题是实践生存论问题等等。以历史唯物主义向度、从马克思信仰观入手,消解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存在着碎片化的危机。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构幸福生活的思想武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晓芒;;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4期

2 邓先珍;;论尼采与马克思对虚无主义克服的起点与归宿[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3 杨f3婧;赵继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沉思[J];理论月刊;2013年11期

4 吴晓明;;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07期

5 陈天林;;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科学与信仰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4期

6 熊英;;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史论[J];江汉论坛;2012年06期

7 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练庆伟;;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2年05期

9 薄明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0 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立慧;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重塑[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6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26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