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_《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2 07:59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

赵小庆  

【摘要】: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精神信仰层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外在的约束他律不能内在地规范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传统的儒家学说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修身齐家、兼济天下为神圣的目的归宿,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儒家到了北宋时期以理学的形态继续发展,至南宋经朱熹形成完整的体系。再经元代直到明代中期一直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儒学的正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是理学主张从外在的形而下的读书格物途径达到把握形而上的“理”的知识论路径将“心”与“理”分判为二,最终导致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知识论和修养论相脱节,道问学和尊德性不能融为一体,对学术和社会风气有消极的影响,其流弊日益显现。王阳明的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致良知”说是成为阳明学的核心部分。王阳明将心作为本体,心的本体即“未发”状态是至善的,理是由未发的心体所发的,因而也是至善的。理和心是融为一体的,即心即理。恶的产生是由于“气感”,是心体的“已发”所产生的,有善有恶,与理相对的不正当的欲望才是恶,是意之动产生了恶。因此要通过格去心中的“不正”以归于正达到“发明本心”,使(心)良知的至善至纯的本体呈现出来。格物就是格心之物,意之物,知之物,就是克去“私意”,破“心中贼”,就是为善去恶,就是“致良知”。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功夫。“致良知”说将本体与功夫连结起来,学问之道就在于求放心,追求“尊德性”,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这就批评了当时的知识道德支离化、知行分离化的理学流弊,开了新的学术之风。致良知说维持心体的至善,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现实可能,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积极精神。这对于当前社会缺乏道德自律的现实是有启发和教化意义的。本文在阅读学界前辈的有关研究成果(包括同辈人的有关论文)的基础上,从阳明先生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兼有先生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轨迹和宦海沉浮、人生经历诸方面,追寻“致良知”说的酝酿、产生和正式形成过程,和理学的思想渊源及其有所批判地继承的方面,还有对释老二氏尤其是佛家的思想的借鉴互补,理学体系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是阳明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需求,从王阳明本人的各个阶段的思想里程来看致良知说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容,如何将朱熹二重化的世界融合起来,将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和内在的道德意识融合为一,将知行二者合一,解决朱子试图通过格物的功夫最终达到道德情操的提升,成为圣贤的目标追求,从而为当前人类社会的精神信仰开出一剂有效的良方。同时揭示王阳明的良知的丰富含义和其格物之说的新义,对于恶的产生的不同于程朱的阐释,以及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最后表明该理论学说对于当前的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48.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综述"致良知"的理论学术价值和产生历史背景12-17
  • 1、传统理学中"理"的内涵12-13
  • 2、"理"的外在制约性不能解决内在道德性的意愿要求13-14
  • 3、朱子理学的现实弊端14-17
  • 第二章 王阳明的思想历程17-32
  • 1、第一等事为"读书学圣贤"17-20
  • (1) 初溺于辞章之学17-19
  • (2) 留心武备,经略四方之志19-20
  • 2、"亭前格物"失败产生的疑惑20-21
  • 3、在佛道之中寻求至道21-24
  • 4、龙场悟道:良知在心中酝酿24-26
  • 5、知行合一,动静双修26-28
  • 6、经宁濠之乱、忠泰之变后良知的提出28-30
  • 7、良知说的正式提出和"四句教"30-32
  • 第三章 良知的涵义32-37
  • 1、心即理32-33
  • 2、天理良知是心之本体33-37
  • (1) 良知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根源33-34
  • (2) 良知是无善无恶的至善34-35
  • (3) 良知具有知是非、辨善恶的判断功能35-37
  • 第四章 致良知与格物致知37-44
  • 1、格物致知的新义37-39
  • (1)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37-38
  • (2) 格物就是为善去恶38-39
  • 2、致良知39-41
  • (1) 致良知的可行性39-40
  • (2) 致知就是致吾心中的良知40-41
  • 3、知行合一41-44
  • 第五章 综述致良知说的产生及其理论现实教育意义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J];理论导刊;2008年11期

    2 武薇;;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4期

    3 邹其昌;良知与审美——王阳明美学思想核心问题研究[J];浙江学刊;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海涛;明初统治者对佛教政策的两重性及明代佛教发展的新趋势[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其昌;论王守仁美学的体验性质[J];武陵学刊;1997年01期

    2 方国根;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康;;心学与明清文人精神的盛衰[J];文学前沿;2000年02期

    2 伊丽娜;;王阳明良知的意蕴厘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诸焕灿;;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解放作用[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04期

    4 石昌渝;;王阳明心学与通俗小说的崛起[J];文学遗产;2007年02期

    5 何静;;论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扬弃和超越[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6 何静;;论王阳明对程颢心学的继承和发展[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04期

    7 史继忠;;千古龙岗漫有名[J];当代贵州;2011年13期

    8 华建新;;王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田光辉;王阳明心学讨论会综述[J];孔子研究;1988年03期

    10 田春园;余代洪;;浅论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2 朱承;;王畿哲学的政治向度[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小梅;[N];贵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希福;三教本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马晓虹;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旭;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建夫;个体与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罗嵘;从明体到适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海军;鲁迅早期思想的“主观主义”倾向与晚清学术思潮[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世凯;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骥;对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武剑;王阳明诗歌论[D];苏州大学;2010年

    3 谢良鹏;知与行: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范军娣;王阳明的心身之学[D];西北大学;2010年

    6 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滕羽鑫;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D];云南大学;2010年

    8 薛婷;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艳洁;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教学意蕴[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陈淑华;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1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