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
本文关键词: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4年
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
周鸿承
【摘要】: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一直到蒙元时代马可波罗等人对中国的描述,整体上还是以传说与想象的成份居多,但伴随着陆路和海路通道的不断开拓,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记述更加具体,审视也越发深刻。本文取“中食西传”的视角,探讨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认知状况以及中国饮食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食西传”的主要途径、传承方式、传播过程以及在欧洲本土所引发各种反应和讨论,呈现出西方新旧知识传统的接续与更新。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认识与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大航海时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人地理探索范围的扩大,西方有关中国饮食的信息总量超越既往时代。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方人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东南亚的马六甲等商贸中转站不断地发回有关中国的饮食信息。十六世纪初期,完整的中国南方宴席食单经由葡萄牙人传至伊比利亚半岛。此时“中国有而西方无”的中国饮食名物多借用葡萄牙语的对音传递给其他欧洲地区。西班牙人门多萨编汇的《大中华帝国史》在欧洲出版以后,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了西班牙人拉达、葡萄牙人克路士和伯来拉等人有关中国饮食的信息。门多萨塑造了一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帝国”形象并成为后世西人参考的标准。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初,“中食西传”具有鲜明的伊比利亚风格。十六世纪中后期,早期入华耶稣会士成为中食西传的主要群体。他们制度化地向欧洲发回传教报告、书信和著作等资料。这些文本材料较为精确与真实地传递了他们视野中的中国饮食以及他们对待中国饮食传统知识的态度。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入华耶稣会士注重对中国食生活和食生产状况的收集,特别注重记录中国代表性物产、饮食偏好和宴饮礼仪。《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饮食内容、类型和功能的记录,基本上界定了后来西方知识群体在综合性著作中对“中国饮食”的讨论范围。初见与适应时期的西方人中,利玛窦无疑是中食西传的开拓者,传播方式的奠定者。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人探索中国内陆从方向上来说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整体趋势。伴随着地理知识的扩增,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也呈现出区域性饮食特征。曾德昭系统论述了中国南北宴饮礼仪的巨大差异。号称“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的卫匡国在《中国新地图集》中,更是系统地“分省论食”——根据中国不同省份生产的代表性土特产来描述中国的物产信息。十七世纪中后期,西方人还通过大量的图绘资料向西方传递中国饮食形象,实为中食西传深化的又一表现。卜弥格《中国植物志》、《中国地图集》等一系列手稿和著作犹能说明此问题。欧洲本土学者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大量引用卫匡国和卜弥格的图文资料。通过基歇尔的杂糅拼凑,中国饮食内容融入到西方既有的传统知识中。中国饮食在中国和西方,入华和未入华的欧洲知识群体间传递与接续,引发了欧洲文化的变异与更新。十七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的调查呈现出鲜明的科学研究趋势。以李明为代表的法国“国王数学家”尤其注重对中国农产品、果蔬等经济作物进行考察。随着欧洲“中国热”的到来,中式进餐方式、中式瓷器和桌椅成为西方人好慕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欧洲的中国“食物热”。感性的口味偏好抵不过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食品工业化和营养科学知识更能适应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中国热”衰落,“中华大帝国”形象转变为落后与自大的负面形象。中国饮食作为民族身份的象征,往往成为西方人贬斥的对象,中食西传的时代特征已经发生转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S971;K5;K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耀廷;;《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元大都——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伟明;侯波;;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3 葛桂录;;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的文本生成、版本流传及中国形象综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伯达;《万树园赐宴图》考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4期
5 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J];古今农业;1989年02期
6 计翔翔;;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J];国际汉学;2003年02期
7 冯天瑜;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在华学术活动[J];江汉论坛;1979年04期
8 赵璞珊;;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J];历史研究;1980年03期
9 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J];历史研究;1983年01期
10 黄时鉴;;关于茶在北亚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J];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倩华;16-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中国地理研究考述[D];浙江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孟雪;;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山东民间树妖花神崇拜[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李强;蒙元质子政策述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郑国;;近代革命运动与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庙为主的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陶德臣;;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6 陈宝良;;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7 李会娥;;原始社会饮食之次级加工技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8 杜庆栋;;山药豆作为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9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10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成一农;;《广舆图》绘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一)[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奕望;吴鸿洲;;中西医汇通,第一家之争[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克垚;;论农业社会的世界史体系[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杨共乐;;Seres国为“丝国”说质疑[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9 石云涛;;蚕种故事与中西初识——三至六世纪西方文献中的“赛里斯”[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10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7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万明;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成败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3 杨共乐;“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一文作者商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科技的发展[J];测绘科学;2001年01期
5 刘景华;;大航海时代的西欧造船和航海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陶宪曾;;神异经辑校[J];船山学报;1934年02期
7 石硕;;《旧唐书·东女国传》所记川西高原女国的史料篡乱及相关问题[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8 Helen Wallis ,喻沧;传教士地图制图学家到中国[J];地图;1988年02期
9 江晓原;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4期
10 孟宪军;从耶稣会士看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培良;;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张绪山;[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守亮;汉代小说史叙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守刚;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娟;17、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程秋棠;北欧萨阿米人及其历史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艳梅;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9年
5 王云靖;来华传教士与西方汉学的兴起[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吕长颖;《西域图志》编纂与成书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2 张西平;;欧洲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以基歇尔和卜弥格为例[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章可;[N];东方早报;2010年
2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 张西平;[N];北京日报;2013年
3 ;[N];文汇报;2014年
4 特约记者 屠琴 本报记者 余传诗;[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