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较好的译本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道德经》泰译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年
《道德经》泰译本研究
陈利
【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朴实深奥的哲学理念,其代表作《道德经》也成为中国典籍外译数量最多的著作。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印两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南传佛教的传统文化环境下,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道德经》也得到了极大重视和广泛传播,正式出版的《道德经》的泰语译介达到了29种。但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无论从语言还是思想内涵对于泰国文化来说,都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本文运用描述性翻译理论、哲学诠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道德经》的泰译本进行了全景解读,介绍了《道德经》在泰国的翻译史以及泰译本特点,同时选择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对《道德经》核心词汇的阐释、副文本特点以及译本对原著语言风格的诠释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从而解析泰国学者是如何在南传佛教背景下阐释和传播中国道家文化的。 首先,本文介绍了“道”这个概念翻译成“道”并被泰语辞典收录为词条的过程,“道”的概念的确立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被泰国民众接受并进入泰语体系。其次,本文对《道德经》29个泰译本进行了梳理,并从多角度总结了《道德经》泰译本的特点,具体介绍了搜集到的14个译本,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译本作为文本分析的例本。 在对《道德经》6个泰译本的文本分析中,本文首先针对“副文本”进行了重点介绍和分析。“副文本”概念虽然还未被正式算作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在对同一著作的多译本对比分析中,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因此可以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从“副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对原著的理解和体会、美学接受等多个方面。其次,本文重点分析了《道德经》泰译本是如何阐释道家思想核心概念的,比如“道”、“德”、“无为”、“天地”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南传佛教的社会背景下,泰国学者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概念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音译法,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表明了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二是采用梵巴词汇,使得语言较显古朴和优雅,也是译者南传佛教文化“前见”的体现,贴近读者;三是采用解释性的翻译,通俗易懂。无论何种阐释方式,都是泰国学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在尽力传播中国文化,都是在各自“前见”的基础上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 最后,本文针对6个泰译本在对《道德经》语言风格的诠释和把握上做了对比分析。正如接受美学所说,译者首先是读者,其次才‘是作者,《道德经》灵动的语言风格和大量的文本空白造就了不同译本的不同风格,各个译本也都有其不同的读者群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4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文月娥;;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郑玮;;副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许钧;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6 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11年04期
7 董广才,李学东;纳博科夫的翻译理论浅析——读纳博科夫的《翻译问题 :奥涅金的英译》[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刘纯德;姚斯、伊瑟尔及其他——漫谈接受美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Z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郑鸿芹;王忠;周春辉;;英语术语“Sport”的译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孙以楷;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9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方梦之;;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怡;;从顺应论角度析约翰·海德《道德经》译本的价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周宏;无政府主义:无根的社会学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锋;;开辟翻译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译本序跋研究初探[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4 崔长青;谈《道德经》英译[J];读书;2000年12期
5 肖志兵;;亚瑟·韦利英译《道德经》的文化解读——以“天下”一词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1期
6 修文乔;;从傅译副文本看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李美燕;李约瑟与史华兹眼中的老子“自然”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彭林祥;金宏宇;;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J];江汉论坛;2009年10期
10 徐炜;;译序的作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文;[N];光明日报;2000年
2 李学勤;[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章艳;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瑛;十种《道德经》英译本的描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卢越;哲学阐释学角度的老子《道德经》英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赫灵华;鲁迅序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4 梁斌;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红娟;《道德经》英译本的哲学阐释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缑菊玲;《老子》领导艺术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7 肖志兵;亚瑟·韦利英译《道德经》的文化解读[D];中南大学;2008年
8 梁洁茹;试析《道德经》英译多样性的原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曹宏;从阐释学角度分析《道德经》多译本现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以楷;道家文化寻根[J];江淮论坛;2001年06期
2 邓子美;新道家对老子社会思想的修正与发展——兼析韦伯有关道家理性之论断[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杨建波;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2年11期
4 刘保昌;道家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多元构成[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 任增霞;蒲松龄与道家思想[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3期
6 崔景明;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周义龙;儒、释、道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差异比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媛媛;道家思想所蕴涵的环保意识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9 罗映光;道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赵卫东;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清果;;道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石[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耀庭;;“道家文化热”透视[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陈光照;;崂山道家文化初探[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4 孙湘明;刘黎明;;道家思想与现代绿色设计[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金吾伦;;道家文化与当代科技发展[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王健;;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正才;;道家药膳特色及其在养生康复中的意义[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孙丽君;;于淡泊中追求,于无为中有为——试析《棋王》中道家文化人格的积极现世价值[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武培权;;刍议淮河道家人文精神[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志军;;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珠;[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杨建波 方精华;[N];光明日报;2002年
3 汤其领;[N];光明日报;2002年
4 彭昊;[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记者 宋克顺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朱晚霞 冯开春;[N];湖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振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詹石窗;[N];光明日报;2014年
9 胡孚琛;[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田中阳;[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D];山东大学;2007年
2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春媚;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刘昆;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及其意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中英伦葩;让·雅克卢梭《遐思录》中的水与山及其道家思想[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冬子;爝火不熄——先秦老庄道家理性探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承斌;对道家道概念的浅析[D];安徽大学;2002年
3 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4 陈静静;当代新道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洋;道家诗意人生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阿芳;死生之际[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萍;和谐的智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银华;中国古代道家科学技术思想探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晏钶;道家思想中的生命关怀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华君;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道德经》泰译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