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饮食和满族比较_《延边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7 18:50

  本文关键词: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边大学》 2014年

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研究

崔玉花  

【摘要】:在朝鲜族艺术史的研究方面,对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借助于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真实地反映了朝鲜族从移民到定居的历史进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此类歌谣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朝鲜族的社会教育背景、文化运动情况以及对近代音乐的接受及其普及密不可分。 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1910-1931),发展期(1931-1945)和转型期(1945-1949)。在形成期,中国朝鲜族传承和发展了朝鲜的传统民谣,同时还创作和普及了包括唱歌、校歌、独立军歌等在内的各种曲目;这些歌谣中有不少作品是由教育者或独立运动家们创作,反映了中国朝鲜族在移民和定居过程中经受的磨难、民族启蒙意识与抗日斗争意识。发展期的中国朝鲜族歌谣在抗日歌谣、义勇军歌谣、光复军歌谣、大众歌谣等领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歌谣主要反映了民众抗日的强烈意志和必胜信念;大多由具备艺术技能的抗日战士们谱写创作。在转型期则涌现出了大批大众歌谣,也出现了不少朝鲜义勇军各支队宣传队创作的歌曲。这一时期的歌谣大都是由艺术家或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军人所创作,热情歌颂了解放后朝鲜族的本土意识,展望了抗战胜利后的新生活,同时颂扬了参加中国解放战争的朝鲜族斗士们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中国朝鲜族歌谣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朝鲜民族传统歌谣的特色,还通过与其他民族歌谣的对话,创造性地接受了其艺术精华,成功再现了移居中国后的朝鲜民族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 中国朝鲜族歌谣反映了近代意识、阶级意识和本土意识。 其近代意识表现为民族启蒙意识和对文明的追求,对民族历史的肯定与赞美,以及对民族自强精神的积极拥护。 中国朝鲜族歌谣的阶级意识则体现在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渴望,以及对抗日斗争胜利的信念。 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本土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故乡认识的转变,对中国革命的肯定以及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赞扬等方面。 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歌词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显现了艺术形式方面的不断创新,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它在韵律的构成上具有多样性,音数律方面在继承了传统的4.4调、3.4调的基础上,还创作出了7.5调及其变形,为歌谣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歌词大都选用了民族固有语,故能保持歌谣的民族性;同时,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新文化,歌词也选用了不少革命性的言语。可见,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歌词语言具有混杂性特征,显现了中国朝鲜族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意识。此外,歌词表现出了其传统特色,在构成上多采用对句对称结构,恰当地使用助兴句和副句。 中国朝鲜族歌谣音乐形式以旋律、调式、拍子、音律和长短为特征。其中,旋律音调特征为普及歌唱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进一步发展传统民谣的旋律音调的基础上,中国朝鲜族歌谣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旋律,使其更加贴近时代需求,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此外,中国朝鲜族歌谣积极吸收了外来的旋律音调要素,从而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具体而言,它不仅吸收了日本的“四七拔音阶”,西方的旋律、音调,还吸收了中国的汉族、满族及其他民族民谣的旋律音调特点,这些都是中国朝鲜族为歌谣的近代转型做出的艺术实践。 就调式而言,朝鲜族歌谣中大调式占绝大多数,当然也有一些小调式。在继承传统民谣的节拍的同时,中国朝鲜族接受了近代的节拍形式,其歌谣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他们通过吸收符合当时民众审美情感的节拍形式,创作出了通俗鲜明的节拍,继而结合传统的韵律形式,创新单纯的三拍形式,最终确立了其音乐的特性。 在保持民谣旋律所具有的节奏特性的基础上,中国朝鲜族歌谣积极地吸收各种音乐节奏的精华,尤其是外国音乐节奏,强化了其明快、积极的进行曲特性。这一特点体现于抗日歌谣、独立军歌谣、光复军歌谣、义勇军歌谣等歌谣中。 中国朝鲜族歌谣的长短形态多数为快速、轻快、有力的变形长短形态,几乎看不到传统民谣中的慢速的长短。 中国朝鲜族歌谣以歌词与乐曲的呼应为主要特色,其中包括歌词与乐曲的情感呼应、结构性呼应、语法性呼应等。这一特点在加强歌谣的民族特性和确保艺术性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朝鲜族歌谣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中国朝鲜族的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福顺;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的历史价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王海霞;;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张志红;;论杨靖宇所作抗联军歌在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梁茂春;中韩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音乐家韩悠韩在中国[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5 张丽娟;;歌曲创作中歌词与音乐的关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梁茂春;;永恒精神的绽放——在韩国釜山聆听韩悠韩的抗战歌曲[J];人民音乐;2005年11期

7 曹耿献;;“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J];人民音乐;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龙;;浅谈音乐家如何加强文学修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赵乐;;论建国十七年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传播的“反哺效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廖颖;;呼与钢琴演奏[J];北方音乐;2011年12期

4 刘杰;;大众音乐文化对影视剧音乐的影响[J];长城;2010年02期

5 吴少芹;;论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0年16期

6 程红培;;基于对大学生“当红流行歌曲”热现象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0期

7 资利萍;;试论音乐的道德功能及其运用[J];船山学刊;2011年01期

8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9 孙四化;陆伟;;解读当代民族器乐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陈超;;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宅门中的礼制文化[J];大家;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3 汤旭梅;;“当代北京歌曲”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发展进程初探[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4 夏玉润;;中国民歌[茉莉花]“五种版本”的形成、发展及现状[A];明太祖与凤阳[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4 潘妍娜;“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李然;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娟;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7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8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1999年

10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雅婧;现代视唱练耳教学理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慧芳;英语教学领域的音乐运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璇;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牛芊;天津地区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发展的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10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福顺;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的历史价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梁茂春;中韩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音乐家韩悠韩在中国[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3 张淑霞,徐国清;满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及传统音调特征[J];音乐研究;1997年03期

4 马跃;;满族民歌:民族文化的别样传承[J];中国民族;2006年03期

5 郭渊;“杨靖宇精神”论析(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舒兰;浅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特点[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全国权,雨田;对中国朝鲜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世纪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年会作家热烈研讨李英淑散文[J];安徽文学;2008年01期

5 蓝帆;;长白山下的中国朝鲜族之家[J];环境与生活;2012年11期

6 金元石;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04期

7 金虎雄;;全球化与多元共生时代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金浩;;中国朝鲜族文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评吴相顺教授主编的《中国朝鲜族文学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6期

9 韩今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朝鲜族对社会主义思想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金虎雄;紫荆;;编写中国朝鲜族文学史的几个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虎雄;;全球化与多元共生时代的文化战略——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张子波;杨康鹃;金雄吉;金艳花;;中国朝鲜族CCR5△32基因突变的研究[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3 张子波;杨康鹃;金雄吉;金艳花;王欣昊;;中国朝鲜族Ⅰ型胶原蛋白A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吕瑞东;[N];吉林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春荣;[N];延边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杨守玉;[N];延边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战德全;[N];延边日报;2006年

5 记者 王军;[N];延边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军;[N];延边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颜玉芝;[N];延边日报(汉);2010年

8 明亮;[N];延边日报(汉);2011年

9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 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制片人 刘立京;[N];中国艺术报;2012年

10 景志英;[N];延边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崔玉花;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3 金英兰;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琳瑛;当代中国朝鲜族小说中的佛教因子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2 朴光星;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重组[D];延边大学;2000年

3 李丛丛;中国朝鲜族小说中的韩国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金晶花;中国朝鲜族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成;中国朝鲜族体育的文化审视[D];延边大学;2007年

6 李泰周;中国朝鲜族民族自治的历史和现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朴万龙;中国朝鲜族跆拳道的普及与发展过程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李香春;中国朝鲜族民谣溯源与探析[D];延边大学;2012年

9 姜彬;安光雄的生涯及美术作品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孙端英;中国朝鲜族创作的儿童歌谣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7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8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