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视角下现代汉语主要句式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1 16:39
【摘要】: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句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学概念,它在现代汉语句子层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功能作用显著、强大,最能体现汉语特点(邵敬敏,2014:6-7)。我们根据范晓(2010b:1-11,2013c:3-12)的主张,认为句式是句子的语法结构格式,即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具体可表述为,由词类序列、特定词(或字)、固定格式、语调等形式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并具有语用功能的句子结构格式。这一主张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较好地区分句式与句型、句类、句模等几个概念,有利于句式系统的建立和句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第二、这一主张兼顾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成为了三个平面的综合体,使句式成为了与句型、句模、句类等地位平等的概念;第三、使句式成为了语法领域的术语,排除了非语法领域的称谓(如比喻句式等)的干扰。前贤们围绕句式的定义、分类、句式转换、句式生成及认知动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比如,早期对句式的概括和分类研究,结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关于句式之间的关系和句式转换方面的研究,生成语法视角下关于特殊句式的生成过程、生成条件及生成原因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关于特殊句式的语义限制条件及形成动因的研究,以及尝试构建现代汉语句式系统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现代汉语句式的认识,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前贤们的研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个案研究较多,系统研究不足。前人的研究着重针对一个或几个特殊句式进行研究,如学者们经常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把”字句式和“被”字句式,而缺少把若干句式放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开展统一研究。二是描写较多,解释还处于零星状态。前人对现代汉语句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描写性研究居多,对句式生成动因的解释性研究还处于零星状态。在生成语法框架下,不少学者探讨了汉语特殊句式的推导机制,但对于这些句式的具体生成过程,学者们还存在不少的分歧。比如,对于中动句的解释还存在着词汇生成说和句法生成说的分歧。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不少学者也探讨了一些特殊句式的认知规律,比如有学者在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分别对受事主语句和工具主语句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用该理论来解释更多的句式,因而使这些解释还处于零星状态,缺少从相对统一的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解释不同句式的形成动因。三是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把”字句的句式义到底是“处置”还是“致使”,这还存在着分歧。“被”字句式的语义特征究竟是“贬义”还是“影响”,也存在着分歧。工具主语句是否是一种独立的句式?还是应该取消“工具主语句”这一说法?如何分辨工具成分位于句首的句子哪些是工具主语句?哪些不是工具主语句?这些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在认知语法基本思想指导下,尝试建构“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用来探讨对事件进行概念化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运作过程,以及该过程对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把不同的句式放在统一的认知框架下进行解释,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主要句式能否在人类认知规律作用下得到较为统一的解释?[2]是人类的哪些认知规律导致了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形成?[3]针对现代汉语句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能否在我们的框架下得到较为统一的解释?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的提出有三个基本理论前提:1)语法本质上是有意义的,语法与意义不可分割,语法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和符号化;2)人类具有心理扫描的基本认知能力;3)概念化随时间进程而发生,具有内在的动态性。基于此,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认为,参照点关系是句法结构建构过程中最基本的组织原则,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代表了我们对事件进行动态概念化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运作过程,这一过程是对概念成分进行动态提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参照点关系的有序列性的心理通达路径。不同的心理路径投射向句法层面,形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形式。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句法结构表达式的形成过程。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强调“以理论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法和“基于用法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法相结合,包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语料库方法与内省法相结合。具体来说,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一些主要句式的观察,一方面在认知语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现象入手建构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来探讨人们对事件或活动进行概念化过程中的心理提取过程,以及该过程投射向句法层面形成不同的句子结构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语料的分析和解释来说明此模型的有效性和解释力,从而使理论建构和语料佐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以期对现代汉语一些主要句式的形成动因进行较为统一的解释,并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一些句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框架下,尝试对现代汉语六种句式(主动宾句式、“把”字句式、受事主语句式、中动句式、“被”字句式、工具主语句式)的形成动因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同时,针对这六种句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分歧,我们尝试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框架下提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的基本运作原理是:对于一次简单的事件概念化过程而言,我们的心理通达路径通常遵循事件参照点关系,当概念化主体感知到某一概念,将其做为心理路径的起点之时,该起点便成为了心理提取过程的参照点,接下来的心理通达路径便受参照点关系的制约,即:心理提取过程会导向参照点所辖领地内的另一概念,我们称之为目标概念,在参照点关系、事件的过程性和现代汉语规约性概念化方式三者合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心理提取过程依次为“参照点-过程-目标”,形成一条心理通达路径。在典型事件模型中,理想状态下,概念化主体最容易感知到的概念是施事,因其为能量源,是行为链的链首,最具认知显著性,我们更倾向于把行为链的链首作为心理路径的起点(Langacker,2008:367),形成经典型事件参照点关系。这时,施事成为了概念化过程的起点,充当心理提取过程的参照点,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的作用下,一方面,心理路径要导向参照点所辖领地内的目标概念,另一方面要受事件过程性和规约性概念化方式的影响,心理提取过程表现为从“参照点(施事)”到“过程(动作)”再到“目标(受事)”,形成这样一条心理通达路径。通常情况下,典型事件参照点关系形成的这条心理路径编码进语言时,便形成了“施动受”结构,形成了现代汉语典型主动宾句式的概念原型。这一过程体现了现代汉语动态概念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运作过程,是我们编码小句的最基本的方式。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是我们惟一的心理提取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心理提取过程的起点并非总是行为链的链首。在事件情景中,潜在的参与者还有工具、受事、接受者、受益者、时间、处所等等,它们都可潜在地成为心理路径的起点,从而具备参照点功能。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对经典型事件参照点关系的偏离。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两种偏离情况:受事参照点型和工具参照点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代汉语六种句式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表明,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可以用于解释现代汉语句法建构问题。它揭示了现代汉语一些主要句式形成背后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视角下,不仅现代汉语句式的建构问题可以得到较为统一的解释,而且对于以往研究中没有能够解决好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同时,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也是对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典型事件模型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发展。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不仅仅是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典型事件模型的简单融合,更重要的是,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解决了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典型事件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是对这两者的补充、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1期

2 元克毅;;认知视域下的“把”字句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杨静;;指宾状语句的认知参照点分析[J];外语学刊;2015年06期

4 邵琛欣;;汉语工具宾语的次范畴及其形成机制——从“吃大碗”的再考察说起[J];语言科学;2015年06期

5 许红花;;汉语工具受事主语句研究[J];求索;2015年08期

6 林忠;刘存伟;;“X have Y”的功能解释:认知参照点与主观化视角[J];外国语文;2015年04期

7 杨德峰;;主动宾句的宾语话题化考察[J];语言科学;2015年04期

8 蔡淑美;张新华;;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动范畴和汉语中动句式群[J];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02期

9 宋文辉;;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的句法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02期

10 马志刚;田启林;;汉语有宾长“被”字句的生成机制研究——兼论不同语言学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2304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304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8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