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佛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30 12:45
【摘要】:北宋时期,佛教影响波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都被打上烙印。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也记录下了当时佛教的盛况,时之各类文体,诗、文、词、小说中都有大量佛事记载。古代主流文学观念中,文体尊卑是文第一,其次诗、词、曲、小说,文居于至尊。宋代又是文得到极度发展的时代,“抗汉唐而出其上”、“轶周秦”而“抗前古”。作为宋代主流文学的宋文对于佛教的展示,较之宋代的诗、词、曲、小说等文体当更为深入和全面,它对宋代佛教的各个层面,包括佛法教义、佛事仪轨、释门僧侣、寺院庵堂乃至沙门管理制度都有涉及。与佛关涉的宋文中,数量最多,最具美的特质的,当属以佛教寺院为表现对象的篇章,本论即以北宋佛寺题材的文为研究对象。北宋享国167年间,就有僧俗合著佛寺文1200余篇。这些佛寺文中有大量篇章或绘山水清姿,或状僧俗深谊,或叙洁僧高义,极富文学审美价值。北宋一朝的佛寺文,不仅参与人数和作品数量众多,文章体式纷繁多样,更重要的是其间名家荟萃,佳作纷呈,有相当数量的北宋佛寺文在宋代文中都属上乘之作,此类作品对政治与佛教的关系、北宋佛教发展状况、北宋佛寺的特色与功能,以及佛对时人心灵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内容均有清晰展示。此外,北宋佛寺文在中国古代佛寺题材文中亦属巅峰之作。令人抱憾的是,对宋代文的研究相较于兄弟门类——宋诗和宋词,却薄弱的多。目前学界对后者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全面,而对宋代文的研究却多停留在古文(或称散体文)上。即便是对宋代古文的研究,亦很少涉及佛寺文题材。本论所涉北宋佛寺文中许多篇章当归于四六一类,正是在宋代文研究领域被遮蔽和忽视的。北宋佛寺文,数量众多,且多佳篇巨制,作者又多为时之名匠,对该类文章的爬梳整理以及深究细研,对于宋代文研究领域或是有弥缝和光耀之功的。本文共分六章。首章阐述北宋佛寺文产生之文化环境;第二章论述宋代佛寺;末四章专论北宋佛寺文。本文以北宋佛寺文为研究对象,佛寺与佛教之间系属源流关系,宋代佛寺突出的世俗化特征又与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和政治的影响构成了宋代佛寺文赖以存活的土壤,对当时政局以及佛教发展状况的揭示是本论必不可缺的内容,所以本论单独拿出一章的篇幅专论宋代政权、佛教发展状况。剩下章节则围绕佛寺文的描写对象——佛寺以及佛寺文展开。利用佛寺文证明观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论的总体写作思路。第一章论北宋佛寺文产生的文化环境,重点围绕北宋政治与佛教的关系、其时佛教发展概况、北宋佛教世间化三个问题展开,将对北宋佛寺文的研究置于北宋时代大环境之下。本章首先阐明北宋政教与佛教双向需要的关系实质,进而对宋代佛教发展状况展开阐述,抓住具体问题如宋人对佛教起源的认识、北宋佛教流变、北宋佛教盛行原因等层次铺开。该章末节涉及北宋佛教世间化问题,为免作泛泛之谈,本论涉及对佛教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论述,都针对具体而微的问题展开,比如对佛教世间化在教义层面的表现从其精神内核的去宗教化切入;管理体制层面从佛教屈从政权辖制切入;经济层面从农业衰微和工商业活跃切入;文化层面则从融入民间习俗切入。第二章论宋代佛寺的宗教功能及其弱化倾向,重点论述宋代佛寺名号、寺院和僧尼数目、政权对寺院的管理机制、宋代寺院构成四个问题。论及宋代佛教寺院名号时,追溯“寺”名之始,并详论北宋一朝佛教寺院的诸种称谓,其中对佛寺“院”称的开始和流行作了一番考证。北宋寺院和僧尼数目这一问题在各类研究佛教的专著和论文中已有论述,本论除根据《宋会要辑稿》和前人研究对寺院和僧尼数目作出界定外,还立足宋代佛寺文,深入剖析了佛寺和僧尼数目在北宋大量激增的原因:得疾求愈、本心感召、赋役减免、孝论风行、宋廷许可。针对政权对寺院在颁赐寺额、僧人剃度和选任以及赐紫衣和师号等方面的管理,本文亦从北宋佛寺文中的大量实例出发加以证明。涉及宋代佛寺中大量存在功德类寺院、生祠、各类庵堂等问题的研究,亦以北宋佛寺文为实证。第三章论北宋佛寺文的生成与体裁,本章主要由佛寺引力、记体佛寺文、碑体佛寺文、铭箴赞颂体佛寺文以及赋、序、题名等体佛寺文五节构成。基于寺院强大引力的寺僧与文人的亲密互动是导致佛寺题材文在北宋大量涌现的直接动因。具体来讲,寺院引力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僧人在才艺、真情、品德等方面对文士的吸引。综合诸种因素而成的寺院引力促成了佛寺文在该时期星涌蜂出,造就了北宋佛寺文的空前盛况。北宋佛寺文不仅数量众多,体裁上亦颇为纷繁。北宋佛寺文除《洛阳伽蓝记》确立的“记”体以及唐人佛寺文的“碑”“铭”体外,还大量运用铭、箴、颂、赞、赋、序、题名、疏、祝文、斋文、跋、榜、叙、贴、传、述、牒、奏、状等各类文体。各类文体中,尤以记体和碑体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本章在论述北宋佛寺文的体裁时,追溯每种文体源流,见出宋代特色的同时对各类文体的代表篇目亦有论说。第四章论北宋文中的佛寺世界。本章重在揭示北宋文对寺院生活的展呈。寺内建筑、山水风光、宴会游乐、神异事迹、教门弊端、十方机制、宋廷王事、僧俗交谊等内容在北宋佛寺文中都有表现。第一节论寺内建筑特色,对寺院总体建筑风貌以及寺内代表建筑如佛殿、法堂、僧堂、钟、经藏、塔、幢、浴院、堂厨、三门、戒坛等的功用及佛旨皆有论说。第二节论山水美景和记游,寺院建于山明水秀之处,宋人常于寺院游观山水、宴会赏乐,所以北宋佛寺文中对此类内容多有表现,此类内容的存在亦使北宋佛寺文在整体的辞采和情趣上有很大提升。第三节论佛教寺院中的感应神通事迹,使佛寺文区别于其他题材文,染上几分神秘的色彩。第四节论教门弊端,对释门内种种乱相皆有呈示,并深入剖析了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第五节论寺院十方管理机制,对十方制的优点和甲乙制度的缺陷都有表现。第六节论寺院兴衰映照王事,深入展示寺院变迁与政权的内在关联。第五章论士林文人的佛寺文创作,主要根据士林文人对佛的态度分为排佛、亲佛、笃佛三个阵营,于各类选取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进行论述。于排佛文人—类,由于该类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涉及作家人数亦较少,故没有采纳选取代表的方法展开论述,而是对反佛文人的全部佛寺文作品作了阐述。亲佛文人一类以余靖和苏轼为代表,笃佛文人则以张商英和黄庭坚为代表。这四人的佛寺文创作在北宋文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余靖所作颇合寺院请托,彰显了各处寺院特色,从实用角度考虑堪称佛寺文的典范之作:苏轼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重在舒展自我情怀,文学价值突出:张商英倾向于在佛寺文中大谈佛理,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文学性,但其作品很能体现北宋人喜在佛寺文中谈讲佛理的偏好;黄庭坚作品虽亦多涉佛说,但能平衡说理与为文之间的关系,其佛寺文多呈现出理趣与辞采兼备的特色。上述反佛文人、亲佛文人、笃佛文人的分类,尚不能全部涵盖宋代文人创作佛寺文的情况,尚有一些身份比较特殊的人群投身佛寺文创作如道教人士、隐士群体、吴越钱氏家族、敦煌曹氏家族等,他们与上述三类文人一同缔造了宋代佛寺文的辉煌。第六章论丛林僧伽的佛寺文创作,由于是末章,所以此章中也包括一些对北宋佛寺文总结的内容。林僧伽中主要选取契嵩、元照、惠洪三位法师作为代表,三人所作数量众多,一偏于儒,一重于理,一长于文,在僧人创作中极具代表性。而通过本论第五章和本章前三节对佛寺文创作群体的论述,可见僧人与文人的佛寺文在数量、说理、阐说灵异、所蕴情感等方面皆存在明显差异,僧俗所作佛寺文在北宋的前期与后期在数量和内容上亦差异明显。基于上文所有论述,亦可见出北宋佛寺文的价值和意义:北宋佛寺文不惟是宋文中重要且优质的一部分,于中国古代佛寺文的整体中,更是居于巅峰之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德坤;;文字禅时代的寺院禅修[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5期

2 许外芳;;两宋僧道铭文小品论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游彪;;宋代寺观数量问题考辨[J];文史哲;2009年03期

4 聂士全;宋代寺院生活的世俗转型[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游彪;论宋代佛教寺院的土地占有及其经营[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02期



本文编号:2418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418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