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作为特殊时期、特定地域朝鲜(韩国)文学的一部分,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一笔珍贵的遗产。本文将按“离乡和思乡、扎根和融合、对峙和斗争、妥协和逃避”四类主题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学主题、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法,力图推进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绪论绪论部分从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几方面来阐述选题依据和研究路径。对于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很多研究者介意其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刻意回避,唯恐沾染亲日或体制呼应的嫌疑。虽然这一研究可能会涉及一些政治问题,但客观地考察文学全貌是一个文学研究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从保证文学研究史完整性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和回避。本研究将旨在克服以往的研究缺陷,从本土研究者的视角按主题分类对伪满时期以长春为中心的朝鲜人文学进行审视和探究,以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对伪满朝鲜人文学进行扩展和充实,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离乡和思乡——移居文学的主旋律对于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民族来说,家和故乡有着超越地域意义的文化内涵,它始终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基础文化符号,其中饱含着永远无法述尽的故事和情感。而对于被迫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生活的人们来说,对家和故乡的依恋则更为强烈和持久。伪满朝鲜文学中有关移居主题的作品,渗透着朝鲜农耕民族在被迫离乡后溢于言表的思乡之情。因此可以说,离乡和思乡是这一时期朝鲜移居文学的主旋律。本章从离乡和移居的情恨、多重矛盾的结构、移居期独有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以离乡和思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第二章扎根和融合——定居文学的主题曲在艰难的现实面前,生活于夹缝中的朝鲜人试图交流、妥协,甚至不惜借助日本的力量,这是“农民道”和“北乡精神”产生的前身,也是集中了移居民生存意志的选择。“农民道”是源自于土地爱和民族爱的真挚情怀,在情绪的转化上,需要有和原始情感割裂的勇气。那个年代,对于选择接受“第二故乡”的人们来说,在这里不止于“定居”,而且要“生存下来”和“发展下去”。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此类文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类于“妥协文学”或者“亲日文学”,而应从着眼于民族意识的角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本章从定居者的希望和博弈、以定居为核心的文学模式、本土化的艺术情境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以定居和融合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峙和斗争——抗争文学的引航塔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家为避开政治迫害和审查而选择掩饰锋芒、三缄其口,但仍有人在作品中通过现实批判的方式表达怨愤和不满。此外,另一部分阶级和民族意识强烈的作家则以抗争和对立的主题和模式直抒胸臆,这些作品形成了伪满时期带有鲜明风骨气韵的反抗文学核心,也代表了朝鲜文学中最具民族情怀的脊梁书写。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体现对峙和斗争的作品,以殖民压迫和现实反抗为主题,在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暴露的基础上表现着对立抗争。除以生活化、个体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外,抗争文学还包括了游击区内集中创作的抗日反日文学。本章从殖民压迫和现实反抗、二元对立模式、情绪化的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的抗争文学进行分析。第四章协和和逃避——妥协文学的风向标当时伪满地区活动的作家处于极度矛盾的状态,特殊政治环境中的作家意识倾向也自然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态。一部分作家在政策的严密控制下,为避开敏感的政治性内容而选择通过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方式回避时政和现实,其中不乏透露出颓废和败北意识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家在前期发表了一些反映民族意志的作品,但随着时局的紧迫,他们在统治阶级的文化镇压和物质诱惑下逐渐沦落为背叛民族、迎合现实的御用文人。虽然有着种种借口和身不由己,但他们却在事实上背叛了民族。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也在文学史和民族史上留下了无法洗刷的耻辱。本章从政策逢迎和现实逃避、模式化与无序化并存的结构、殖民统治下的文学特色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以妥协和逃避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结语移居现实和殖民统治形成了伪满朝鲜文坛极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一环境造就了它有别于正常时期文学的特质。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作为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前身,无论其文学水准和艺术成就的高低,都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领域亟待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希望他们的崭新视角和深入探讨能够进一步完善先行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的专题研究提供范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臻;;浅谈姜敬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人间问题》中善婢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3期
2 崔鹤松;;姜敬爱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其变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1期
3 崔鹤松;;浅谈姜敬爱的东北背景小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4期
4 范庆超;;时代缩影·民族悲歌·心灵憩园——朝鲜族诗人尹东柱及其诗歌创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杨宇;;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J];文学教育(上);2012年04期
6 石岩;;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J];满族研究;2012年01期
7 雷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文学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语言描写艺术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唐恬恬;;20世纪30年代中韩左翼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变化——以萧红、姜敬爱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中心[J];当代韩国;2010年04期
10 张春植;;与星对话——朝鲜族现代诗人尹东柱与他的诗[J];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润浩;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郑光日;日伪时期东北朝鲜族“集团部落”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李彬;战争背景下东北沦陷区文学与外来文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菊花;尹东柱和沈连洙的诗文体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秦健;姜敬爱和萧红中国东北背景小说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李琳;伪满时期日满文人笔下的满洲形象[D];山西大学;2011年
4 裴城斓;安寿吉小说体现的日帝的满洲政策[D];延边大学;2011年
5 柳影;金昌杰小说中作家意识转变[D];延边大学;2011年
6 李香;对姜敬爱小说的女性人物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郑升权;中国朝鲜族:从朝鲜移民到中国公民[D];延边大学;2008年
8 林钟信;尹东柱诗的山水田园倾向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梁旭;《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韩晓;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542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4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