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3 02:39
【摘要】:本选题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读者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考察分析,,梳理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基本情况及其形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总结周作人传播接受的总体特点和内在规律,为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解读周作人文学提供参照与借鉴,并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文章正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七章。 绪论主要叙述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本选题研究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是五四以来周作人传播接受概述,从总体上把握五四以来周作人传播接受的总体轨迹。其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初期,三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后分别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两次高潮,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低谷。 第二章“道是无情还有情”分析梳理鲁迅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早年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是周氏兄弟拥有大致相近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家庭地位与思想性格又使他们对当下的许多社会现象做出不尽相同的判断、秉持不同的应对姿态。在鲁迅的一生中他的文学生涯是以批判研究改造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为主要使命,并取得有目共睹的历史成就。周作人在其散文创作及其理论中则有破有立,取得卓越贡献。鲁迅对此给予正面评价。 第三章主要叙述分析废名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前期,废名与周作人的生活学习关系密切,这些为废名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打下坚实基础。文章先是分析了废名在表面层次如实际生活、言行创作活动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然后又在深层次上挖掘了废名对周作人的接受,这些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同”,在所开垦的“自己的园地”里,追求创新、追求发展。 第四章“周作人传播接受的重镇——沈从文”主要谈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本人认为沈从文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重镇,确是恰如其分。这一部分运用大量事实从三方面梳理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一是从表层上,主要是从沈从文的言行以及待人接物方面叙述分析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二是从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与诗歌创作方面探讨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三主要谈沈从文与周作人的“不同之同”,更高阶层的传播接受。 第五章“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主要是探讨胡适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由于自由主义的相同价值观以及种种因缘际会,两个人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前期是知心朋友。第二层面,两人在文学思想、文学思潮中的砥砺碰撞乃至融合。第三层面,两人在文学语言上的不同追求和认识及其为新文学做出的贡献。第四层面探讨在创作方法、读者定位方面两人的起承转合。最后,九九归一,胡适晚年认可周作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第六章“其他读者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主要探讨了沈启无、张中行、司马长风、苏雪林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梳理这四位“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其中,沈启无仅仅满足于、局限于对周作人表面上的传播接受,为周作人传播接受史和新文学史提供特殊案例及相应的经验教训。张中行作为周作人的忠实“读者”和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他对周作人其人其文,把握精准、认识深刻,在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苏雪林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发现并全面肯定周作人文学贡献的读者。司马长风主要是在文学理论上对周作人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七章“有关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几个问题”主要分析叙述周作人传播接受的时代背景、每个“读者”的个人素质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影响、现代传媒——报刊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影响、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几种形式。 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发展轨迹、特点、内容并乐观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琅川;;越文化与周作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2545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45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