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上帝

发布时间:2017-03-20 00:12

  本文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上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康德曾不止一次地说:“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是这样一些课题,解决它们是形而上学的一切准备的目的所在,是它的最后的和惟一的目的。”’可以想见,对康德而言,,上帝论题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就康德研究的现状而言,人们却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上,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哲学,尤其是上帝论题则较少被人问及。诚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非止端,小过,如果我们想要全面理解康德及其哲学,就不可偏废或者忽视康德对上帝与宗教的看法,因为后者是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其哲学体系的重要面向。 为了考察康德眼中的上帝问题,我们须事先对其批判哲学体系加以辨析。与传统把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视为真、善、美有机统一的观点不同,我们主张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可以划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宗教哲学三个部分,以分别回应康德批判哲学的终极旨趣,即“人是什么”这一总问题下的三个子问题: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 对我们来说,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作为理念的的上帝毫无疑问具有客观的实在性。须加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实在性”的理念绝不能坐实于科学或自然的意义上,而只能体现在形而上学或道德的层面中。可以说,上帝作为最实在的存在(ens realissimum),它在理论哲学中的作用不是建构性的,而是范导性的,即它通过对知性范畴以综合统一性的指引,进而给予经验科学的研究提供发展的方向。在实践哲学中,上帝的实在性则是由道德法则来保证的。对康德来说,基于自由之上的道德法则无疑是客观实在的,它直接无条件地规定我们当做什么,或不当做什么。由道德法则所规定的意志的对象至善是必须能够实现的,因此,保证德福一致的条件,即上帝,自然也是无可置疑的。最后,康德认为,宗教哲学所要解决的是“我可以希望什么”的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既然我们在理论哲学中已经证明了上帝是最实在的存在,而在实践哲学中道德法则又保证了上帝的的存在,那么,宗教哲学中的的上帝自当实存无疑。具体来说,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上帝之实在性体现如下 首先,在理论哲学中,上帝作为无条件的理念,它为知性范畴提供了先验的基础,一切概念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完全的规定。在此意义上,可以将它称之为一切实在性大全(omnitudo realitatis)的理念。上帝的实在性不在于经验的证明,其作用是范导性的,它并小直接干涉自然科学中的研究,而只是对知性范畴加以引导,从而使科学的发展从有条件的的面向趋近于无条件的统一性。由于上帝不是建构性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认识上帝,也不可能对上帝有经验的的体察,它只是个先验的原则性理念,一旦我们将此先验性的原则误认作经验性的原则,就会导致传统宗教中的三类神学证明,即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与自然神学证明。在康德看来,虽然这些证明进路各不相同,们是归根结底都错将上帝这先验性原则性的理念进行了经验性的转换,进而把此理念人格化、神圣化。所以,只有对思辨哲学进行批判,才能发现以往关于上帝的争论全都是些无意义的的混战。 其次,在实践哲学中,上帝的实在性是山道德法则的实在性来保证的。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的的存在前提,是自行开启一种因果关系的能力,因此,基于自由概念之上的的道德法则,就与基于自然概念之上的然规律不同,它可以在不考虑目的的前提下无条件地对我们的意志下达命令,并作出规定。然而,不以目的为指向的道德法则,在对意志进行规定时,必定会引出一个为我们所接受的必然结果,即幸福。就是说,由道德法则出发必将会产生一个既包含目的的形式条件(德性),又包含与此形式条件相一致的东西(幸福),两者的统一就是至善。不过,在康德看来,德福的统一只在理念中有其可能性。因此,为了实现至善,我们需要悬设一个看透人心,并使得德性的人配当幸福的上帝。在实践理性的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由于道德法则是客观实在的,由道德法则所规定的意志的的客体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作为实现至善的条件的上帝,也必定是客观实在的。 再次,就宗教哲学而言,其目的在于解决“我可以希望什么”的问题。对此,康德认为,一切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宗教哲学就是要回答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情以后,我如何配当幸福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义是个实践问题。既然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已经证明了上帝的实在性,那么,宗教哲学就不是解决上帝之实在性的问题而设,而是如何在接受上帝实在性的前提下,使自己成为上帝悦纳的臣民,以配当幸福,从而完成对“我可以希望什么”的回答。在康德看来,为讨得上帝的喜悦以配当幸福,我们就须驱除人性中趋恶的的倾向,发展向善的禀赋。由于个人的软弱与恶的侵袭,我们需要在伦理共同体中组成一个自由的联合体由恶趋善,我们去恶向善的助力不只在于上帝(实现至善的条件),更在于我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在结语处,我们将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上帝的实在性论题作一总结。
【关键词】:康德 哲学体系 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宗教哲学 上帝 实在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516.31
【目录】:
  • 内容摘要6-9
  • ABSTRACT9-12
  • 目录12-14
  • 导论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上帝论题14-2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5-16
  • 二、国外研究现状16-21
  • 1、否定性的诠释进路17-18
  • 2、肯定性的诠释进路18-21
  • 三、本文的主旨21-25
  • 第一章 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与根本特征25-42
  •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25-36
  • 一、常见的两分法25-28
  • 二、传统的三分法与四分法观点28-32
  • 三、笔者的立场32-36
  • 第二节 康德哲学的根本特征36-42
  • 第二章 理论哲学中的上帝42-73
  • 第一节 传统宗教中的上帝与最实在的存在43-53
  • 一、传统宗教中的上帝43-46
  • 二、最实在的存在46-53
  • 第二节 康德对传统上帝证明的批判53-73
  • 一、对上帝本体论证明的批判55-62
  • 二、对上帝宇宙论证明的批判62-67
  • 三、对上帝自然神学证明的批判67-73
  • 第三章 实践哲学中的上帝73-107
  • 第一节 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74-83
  • 一、自然目的论74-75
  • 二、道德目的论75-81
  • 三、对道德目的论证明的几点说明81-83
  • 第二节 德福统一性中的上帝83-107
  • 一、自由83-88
  • 二、道德法则88-92
  • 三、至善92-107
  • 1、幸福92-95
  • 2、德性95-97
  • 3、实践哲学中的二律背反97-100
  • 5、上帝的悬设100-107
  • 第四章 宗教哲学与上帝107-136
  • 第一节 康德的人性论108-121
  • 一、人性中向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108-111
  • 二、人性的根本恶111-114
  • 三、由恶趋善114-117
  • 四、由恶趋善引出的悖论117-121
  • 第二节 伦理的共同体121-136
  • 一、宗教121-129
  • 二、教会129-133
  • 三、教会中的事奉133-136
  • 结论 上帝的实在性136-147
  • 参考文献147-152
  • 后记152-1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毓章;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本质思想的意义──对《论宗教》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赵月刚;;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合理性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淑芹;;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分析[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上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6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