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3:02

  本文关键词: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以来,贬谪即为中国古代官员之噩梦,党争剧烈之时,贬谪尤为惨痛。北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厉行新法,引发新旧党争,反对变法之旧党官员纷纷请外,且阻挠新法施行。哲宗元yP年间,太皇太后高氏辅政,迎旧党官员还朝,尽废新法。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力行绍述,复行新法,旧党官员尽遭贬黜。徽宗即位,改元建中靖国短暂调停,于次年又改元崇宁,党禁顿起,建“元yP党人碑”,旧党官员及不附蔡京者均列名其上,所遭贬责更甚。然元yP党人碑所列三百九人中仅一百一十一人为熙丰间反对变法、元yP间力行“更化”、一直追随元yP重臣、附议反对变法者,且以苏轼、苏辙,及其门下文人贬责最重,创作诗歌最繁,文学影响及社会影响最著。苏门诗人1564首贬谪诗作涵盖其贬谪生活诸多方面,反映出各人不同之贬谪心态、主题取向及时空语象特征,既具有明显共性特点,又颇具文人独特性格,故为本文探讨之中心。 中国古代文人虽以温柔敦厚、中庸谨重为尚,然自古有“狂”、“逸”人格萌生发展,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中亦有体现。如苏轼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且受陶渊明影响甚重,故而初谪黄州时心怀惴惴,惟求自安,至谪居惠州时渐成淡泊自适,远贬儋州已心无挂碍、旷达自乐,最终形成狂逸融合、超然旷达之贬谪心态。苏辙简洁沉静,黄庭坚超然淡泊,加之受禅宗影响较深,二人贬谪诗作狂、逸之气均未昭彰,哀乐之情隐而不发,少有愤激之情,颇为自持平和,故而诗作冲淡超逸,心态为离狂远逸、内敛沉静。秦观于贬谪期间甚是怀念昔日翰苑生活,对困居贬地之苦痛体味颇深,故而潦倒哀毁,其诗作中之狂气跳过唐之禅悦,嵇、阮之狂逸结合,陶渊明之潇洒超逸,而远溯至屈、贾之哀伤心理,其心态由哀婉而为沉郁、凄厉,狂消逸隐,终于悲苦绝望。晁补之诗作中逸气更为明显,然狂放语汇亦不鲜见,可见其从未忘情于仕宦生涯。张耒则心性坦易,虽迭遭黜责,却能很快调整心态。二人将对三教之圆融和会作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之武器,两人贬谪心态虽略有不同,然均徘徊于狂逸之间,,形成亦狂亦逸、坦易自持之心态特征。 苏门诗人历贬边地,生活潦倒,故而诗作中多有环境苦恶之记述、生计艰难之哀叹、精神痛苦之展示与借酒遣愁之逃遁。贬地生活虽然艰苦,但苏门诗人受儒家思想熏染多年,忧民之怀未能忘却,依然关心民瘼,为生民所遭苦难心痛不已,尤以苏轼最为明显。然其诗作主题大多集中于水旱蝗灾,极少涉及农事政策,于忧民之怀中足见其唯恐招祸之惧。苏门诗人迭遭贬窜,于生计、精神遭受双重打击,无奈之下,归隐之心日益浓厚,于诗作中多有反映:或寄情于山水,或求助于佛道。然大部分苏门诗人均未能归隐山林田园,只因寻到“吏隐”这一调和途径,求得心安与心灵之解脱,既可享受隐逸之乐,又不辜负忧民之怀。苏门诗人均未曾脱离贬谪羁绊,归隐之思遂相伴始终。苏门诗人历贬边地,于生命沉沦之苦痛中日益沉静,开始思考人生命运、生存价值之最本质问题,故而诗作中多有对死亡之审视,由排斥而至接受,由接受而至超越;亦多有对生命之思考,表达对顽强坚忍、柔美娇艳物事之喜爱,并对日常生活习见之物多所吟咏,表达出对生命之欣喜。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中时空意识与语象系统亦颇引深思。苏门诗人于贬谪期间视野顿宽,时空意识涵盖全面,既有古往今来、纵横万里之宏阔,亦有注重现下、一时一地之体悟,故而其诗作既有涵盖万古之情,又重现时当下之感;既有俯瞰天地之势,又重耳闻目见之境。其物象系统亦更为完善,既有品性高洁、文人雅致之松竹等物象,亦有纤细精致、悲苦萦怀之醉酒等语象,极具含蓄浓缩之美、翻新出奇之妙、变俗为雅之奇及形象描绘之趣。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不囿于前人语象系统之限制,更注重内心感悟之表达,变前人含蓄蕴藉之审美为日常生活口语之事象,故而诗作物象种类丰富多样,其特征更符合诗人贬谪心境;事象运用变化万端,将文人雅趣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元yP党争 苏门诗人 贬谪诗作 贬谪心态 主题取向 时空意识 语象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导言12-27
  • 1 研究意义及目的12-14
  • 2 研究现状综述14-24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4-27
  • 第1章 贬谪、贬谪文学与元yP党争27-67
  • 1.1 贬谪27-32
  • 1.2 贬谪文学32-36
  • 1.3 元yP党争概说36-67
  • 1.3.1 元yP党争背景36-45
  • 1.3.2 元yP党争始末45-67
  • 第2章 元yP党人界说及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67-95
  • 2.1 元yP党人分类界说67-77
  • 2.2 苏门诗人群体形成始末77-85
  • 2.3 苏门诗人贬谪诗创作概说85-95
  • 2.3.1 苏门诗人贬谪历程概说85-91
  • 2.3.2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91-95
  • 第3章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分析95-139
  • 3.1 狂、逸人格之发展脉络96-101
  • 3.1.1 “狂”:由“狂者进取”至“不平之鸣”96-98
  • 3.1.2 “逸”:由“绝圣弃智”至“清高飘逸”98-101
  • 3.2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解析101-139
  • 3.2.1 苏轼:狂逸融合、超然旷达103-115
  • 3.2.2 苏辙、黄庭坚:离狂远逸、内敛沉静115-125
  • 3.2.3 秦观:狂消逸隐、悲苦绝望125-131
  • 3.2.4 晁补之、张耒:亦狂亦逸、坦易自持131-137
  • 3.2.5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总结137-139
  • 第4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主题取向分析139-175
  • 4.1 贬谪之苦139-148
  • 4.1.1 环境苦恶之记述139-140
  • 4.1.2 生计艰难之哀叹140-142
  • 4.1.3 精神苦痛之述说142-145
  • 4.1.4 借酒遣愁之逃遁145-148
  • 4.2 忧民之怀148-155
  • 4.2.1 自然灾害之悲咏149-150
  • 4.2.2 苛捐弊政之讥刺150-152
  • 4.2.3 纾解民困之祈愿152-155
  • 4.3 归隐之思155-163
  • 4.3.1 贬谪: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重要因素155-157
  • 4.3.2 语汇: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量化分析157-159
  • 4.3.3 苦涩:苏门诗人与陶归隐相异之处159-161
  • 4.3.4 吏隐:苏门诗人归隐之思之新思路161-163
  • 4.4 死生之论163-175
  • 4.4.1 对死亡之审视与超越164-168
  • 4.4.2 对生命之思考与欣喜168-175
  • 第5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时空语象分析175-222
  • 5.1 时空形态之探查175-199
  • 5.1.1 时间意识:既有涵盖万古之情,又重现时目下之感176-181
  • 5.1.2 空间意识:既有俯瞰天地之势,又重耳闻目见之境181-195
  • 5.1.3 时空并举:时空结构更为立体,诗作意境更为圆融195-199
  • 5.2 语象系统之分析199-222
  • 5.2.1 语象研究之意义与语象之分类199-202
  • 5.2.2 物象:种类丰富多样,更加符合贬谪心境202-212
  • 5.2.3 事象:运用变化万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212-222
  • 结语222-225
  • 参考文献225-241
  • 附录241-279
  • 致谢279-2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翠玲;从北宋时代特征论秦观的生活道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2 俞浩胜;秦观“女郎诗”的审美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许连军;迁谪现象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评判[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王德军;苏轼“平淡”美的意蕴及其思想渊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刘华民;;宋词次韵现象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世立;;从秦观前期的几首词看秦观早年的“旷达”[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7 赵雅娟;;论陶渊明对苏轼贬谪生活之影响[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吴国富;;高道蹇拱辰的修炼思想及其对苏轼的影响[J];中国道教;2011年02期

9 马玉臣;熙丰党争新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真真;;蜀党的立党及成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燕飞;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建平;黄庭坚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英;唐宋贬谪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郭茜;东坡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南开大学;2009年

9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1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