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4 16:45
【摘要】:当前,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的研究尚为起步阶段,其详情和特点,均无多了解。这对于在西南众多民族群众的生活中仍有广泛运用和影响力的原始宗教音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空白或薄弱的研究领域。对这种特殊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的专门研究,不但有助于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中国宗教音乐整体格局的认知,还可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文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四个月的实地居住和一年半的走访调查,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三官彝寨为个案标本选点,综合运用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写作方法、音乐学分析法及民族教育学分析方法分别对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活动、音乐的形态特点、仪式音乐教育功能及意义进行了较详阐释。 研究发现: 一、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有300年以上历史,仪式活动组织严密、过程繁复,分为三个部分:“布摩”(主祭司)的唱、念、做是一个部分;“麻协”(仪式程序主持人)与“呗土”(仪式组织者)带领下的唱、念、跳为一个部分;灵堂中主人家请的乐队和各“火塘”下祭亲戚所带乐队的演奏又构成一个部分。三个部分的音乐活动各自独立进行又有所交叉,音乐执行者、参与者在音乐内容的展演中有所互动,存在教育关系,其共同的目的是为亡者超度,使其顺利回到祖先所在地,保佑后代吉祥。从仪式的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近族崇拜)和仪式过程(为达到最终目的祈求和控制的手段)以及仪式的主要执行者(布摩)三个要素来看,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仍属于原始宗教仪式的范畴。 二、丧葬仪式音乐内容分唱、奏两个部分,从音乐特点的分析结论看,二者分属两种风格系统,前者宗教神圣感较强,后者民间世俗感较强。 唱的部分以布摩唱的布摩歌为主,歌词内容重视祖先历史、人生道理、孝道的宣传,音乐结构采用循环变奏的体制,吟唱为主,结合咏唱,旋律单纯朴素,情绪偏于肃穆单一,较多保留中音偏北音系统的原生风格,体现了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神圣性”的特点,是丧葬仪式音乐中用于超度亡灵的核心部分。 奏的部分为莫亨曲,由当地“吹师”吹奏,其“口谱”反映爱情、传递信号等内容,音乐为曲牌体,总体分为“新谱”、“老谱”、“草谱”三类,每一类还可细分为多种曲牌形式。它们的核心音调均为窄声韵,曲式结构一般为带结尾的单句变奏体,也有曲牌连缀体的套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多样,以重复、变奏、合尾、声部对比为主,音乐总体委婉、优美动听,总体地域风格属于南音系统,体现出多民族长期频繁迁徙和交流的影响,具有民间音乐“世俗性”的特点。 三、由于布摩歌具有神圣性的特点,它与仪式结合紧密,固定配合仪式形成神圣、庄严肃穆的场域,激发参加者们对祖先和长辈的敬畏之情,并在丧葬仪式长期反复的展演中,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德育教育。 莫亨曲音乐营造出仪式场域热闹的气氛,强化了“慎重追远”的思想观念,同时,它表现出的艺术魅力对当地人,特别是儿童,产生了一定审美教育影响,莫亨曲在仪式的场域环境中长期反复上演,当地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认同这种美,主动学习后担当起展演美的角色,进行再发展、创作,实现了美的教育过程。 在这些功能的影响下,布摩歌和莫亨曲分别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使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维系。 四、将布摩歌和莫亨曲的教育方式总结为两种教育模式,前者以传统教育模式“传、帮、带”为主,后者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两种模式体现出情境教育、高度学习自主性的特点。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从而激发学习者强烈兴趣,在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主题。 本文首次将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个案的全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推动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新材料、新角度、新观点;首次对彝族丧葬仪式音乐的形态风格进行较详研究;首次在彝族丧葬仪式背景下,揭示仪式音乐的教育功能。对彝族丧葬仪式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性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得出的结论可作为相关研究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G752
【图文】:

孝歌


图2-3陈大敏唱孝歌倾听的是寨邻们,会唱的纷纷加入其中,期间,三官:当地汉族人也唱“孝歌”,这并不是彝族人的传统曲准备事项吹奏和唱孝歌,其他工作均在正式仪式的前一天,即7案及人W分工,由三官小学彝语老师陈大彬写彝汉文对照白事对联。}北嬉鈌 U

对联,孝歌,彝语,彝族


图2-3陈大敏唱孝歌听的是寨邻们,会唱的纷纷加入其中,期间,三官小当地汉族人也唱“孝歌”,这并不是彝族人的传统曲备事项奏和唱孝歌,其他工作均在正式仪式的前一天,即7及人W分工,由三官小学彝语老师陈大彬写彝汉文对照白事对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穆春林;;从贵州彝族丧葬文化透视彝族生死观[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陈世军;;试论彝族唢呐与彝族民俗的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吴跃华;周世斌;;音乐审美教育的“三维”阐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4期

5 普丽春;李文杰;;彝族海菜腔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杜梦u&;;凉山彝族毕摩仪式音乐形态研究[J];歌海;2012年05期

7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9 蒲亨强;;Do Mi Sol三音列新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齐琨;;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以上海南汇婚礼和丧葬仪式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8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28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