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1:26
【摘要】:青铜簋作为粢盛器,具有出土数量多、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形制多样等特点,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和艺术史风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收集了三千余件青铜簋,从型式划分、年代推定、区域研究、谱系研究、器用制度等十个方面对青铜簋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青铜簋研究的学术简史。从宋代学者对铜簋的著录开始,到清代学者对于铜簋名称的相关讨论,直到民国时期,学界才最终对簋的定名、功能等达成统一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一些学者陆续展开了对青铜簋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更是有诸多学者在铜簋铭文考释、铸造、器用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凡专文研究铜簋的,本文都尽量收录,并予以评述。 一、青铜簋的起源、名称及功用。本章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簋入手,寻找青铜簋的起源。并且对铜簋铭文中的自名现象进行了分析,简要讨论各名称的含义。另外还对“三礼”中出现的用簋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考古发现,对铜簋的功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二、青铜簋的型式分析。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青铜簋分为圈足、方座和附足三类。按照器腹的特点分为碗钵形、盆盂形、罐形和豆形四个大型,最后按照无耳、环耳、附耳、兽首衔环耳等耳型的不同细分为四个小型,并对各类型式的形制特点进行描述。 三、青铜簋的分期与年代推断。本章根据各期段特点将中原地区出土的铜簋划分为五期五段,时间主要从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 四、青铜簋区域特色。本章分四个区块讨论青铜簋区域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四个区块分别是以晋陕豫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京津、河北为主,兼顾内蒙东部和辽宁西部的北方地区;以湖北为核心的汉水流域和江苏、安徽为主的东南地区。 五、青铜簋的谱系研究。主要讨论圈足簋、方座簋及附足簋的发展与分布规律。由于簋的数量庞大,型式繁杂,因此本章选取罐形圈足簋、东周方座簋、附足簋及明器簋四个专题重点讨论。 六、青铜簋器用制度。本章主要通过对各期墓葬出土铜簋的数量变化,铜簋组合及列簋的出现与发展,簋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簋与鼎的关系四个方面的考量,讨论青铜簋的器用制度。 七、青铜簋环耳的艺术观察。本章运用了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对各期段铜簋环耳装饰母题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铜器年代的判定,而且有助于对铜簋纹饰的理解和准确描述。 八、青铜簋纹饰研究。本章主要讨论各期段铜簋装饰的特点,重点在于铜簋纹饰变化与形制之间的关系。 九、特特殊形制的铜簋研究。特殊形制的铜簋包括几种情况,即形制罕见,数量稀少,未列入基本型式,如方簋等。其次是形制特殊的孤品铜簋,其定名、用途经考察不属于簋类。另外,还有一些改制铜簋,虽然数量稀少,却是难得的标本。 结论部分对青铜簋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以及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进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伟超 ,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2 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3 李晓峰,杨冬梅;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4 王俊;;略论屯溪土墩墓群的年代与族属[J];东南文化;2008年04期

5 毕经纬;;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以中原地区为参照[J];管子学刊;2010年03期

6 张影舒;;从柞伯簋形制看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张懋昒;;宝鸡出土周初青铜器的历史地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年03期

9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年02期

10 孔德铭;张保林;李守庆;申明清;贾青云;张楠;刘彦军;;河南安阳市王古道村东周墓葬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4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34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