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分为两节。主要介绍东西文化融合背景下赖声川的生平与创作。在中美文化语境中成长和求学的经历使赖声川具有了东西文化的双重体验和包容开放的视野。美式小学教育培养了他对于音乐和美术的兴趣,台湾的中学教育使他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大学外语系时期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对佛禅思想的接触影响了他后来的人文价值观,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自由包容的思想氛围和专业系统的戏剧教育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良好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基础,这一切都构成了赖声川独特的在两种不同文化间穿梭旅行的人生履历,并孕育了其后来创作中对东西文化兼收并蓄的戏剧世界。当赖声川从美国回到台湾从事戏剧教学与创作时,他以集体即兴的创作方法在台湾剧场拓荒,其戏剧以立足于台湾社会和生命关怀,并融汇东西方文化与艺术手法为其创作特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剧场创意。这种特征在其从1983年至今三十余年来四个阶段、三十部原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呈现。第二章分为四节。主要结合具体戏剧作品分析赖声川戏剧中的宇宙视野与生命关怀主题。赖声川于1960年代接触嬉皮文化中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并受其影响。嬉皮文化对于西方主流文明的反叛促使赖声川在东方的思想和哲学体系中寻求并建构人生价值观。他于1970年代接触并从事佛法修行。佛法思想使赖声川注重对于人类生命本质的关怀与探讨,而嬉皮文化中自由叛逆的精神使赖声川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突破自我、颠覆传统,坚持创新性探索。赖声川本人内敛温和的个性与佛法的影响使其倾向于接受嬉皮文化中积极和理想的价值观,包括对自由、平等和爱的追求,对物质文明的批判和利他主义的思想。在赖声川的多部戏剧作品中都体现了这种嬉皮理想价值观与佛法思想融合的主题探讨。佛法因其深刻而完整的哲学体系还使赖声川在多部戏剧作品中展示了宇宙性的视野和生命关怀主题,例如八小时史诗剧《如梦之梦》表达了对于东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现代人的生命关怀;《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通过具体生动的宇宙和时间意象传达了佛法独特的宇宙生命观与时间观;《如影随行》则聚焦于现代人的心灵关怀,从佛法“中阴身”的视角,为在“无明”中迷失了自我的现代人提供心灵慰藉和解药。通过对以上三部代表性戏剧作品中主题内涵的解读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赖声川戏剧中人文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第三章分为三节。主要探讨了赖声川对于中西方喜剧性艺术的借鉴与创造。喜剧性艺术一直在赖声川戏剧创作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秉持“悲喜一体”创作理念的赖声川来说,他的每部戏剧作品几乎都带有悲喜剧的特征,因此都包含着一定的喜剧性成分。他一方面利用了中国唯一和纯粹的喜剧性传统—相声的表演元素,用现代剧场的理念对其改造,使其能够探讨严肃宏大的社会与政治议题,并具有了时空情境、角色扮演和完整结构的现代戏剧特征,创造了特殊的戏剧类型——相声剧;另一方面又从西方的喜剧性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养料,例如意大利传统艺术喜剧中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和丑角类的人物形象设置,达里奥·福喜剧中狂想式的情节编排和政治讽刺功能,来丰富其戏剧作品中的喜剧性特色。以魔幻都市喜剧作品《十三角关系》为例,可以具体地分析赖声川对当代现实生活喜剧性题材的戏剧艺术处理,以及融汇多种手法、兼收并蓄的喜剧性艺术特征。第四章分为四节。主要探讨了赖声川对于东西方静态剧类型的借鉴与创造。结合具体的戏剧作品来看,东西方的静态剧类型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它们主要在两个方面让赖声川深有所感:一是对西方传统的以情节动作为中心的戏剧类型的反叛;二是对于生命哲理的深度思考与表达。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不仅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契诃夫、贝克特、品特与日本能剧的静态剧手法,例如契诃夫淡化外部情节冲突的手法、贝克特对于回忆和等待的戏剧动作处理、品特简约而省略的编剧手法、能剧中回忆和讲故事的戏剧动作;还吸收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与特征,例如契诃夫的悲喜剧艺术、贝克特剧中分裂与破碎的人物意象、能剧中由死亡来回顾人生的独特视角等等。同时,赖声川又结合自身的佛法思想和现代多元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再创造,使其更适应于现代剧场表现和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戏剧艺术风格。第五章分为四节。主要分析赖声川戏剧的复调性结构,并以《变奏巴哈》《暗恋桃花源》《西游记》为典例进行具体探析。开放包容的思想,良好的音乐素养,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是赖声川戏剧复调性结构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他的很多剧作在戏剧结构上,如同复调音乐一样,具有各自独立、互相交织、浑然一体的多个声部或者情节线,这样可以包容多样、有差异甚至对立的题材、体裁、风格,从而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思考能更加全面和辩证。在这种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戏剧结构下,赖声川自如而得当地将各种中西戏剧的结构和艺术手法融为一炉。例如《变奏巴哈》对于巴哈赋格曲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结构的舞台呈现与佛法人生无常主题的表达;《暗恋桃花源》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和西方复调音乐中汲取创作灵感、多主题呈现和对照式的复调结构;《西游记》中平行线交织的复调式结构,融合中西歌剧艺术元素的舞台表演等,它们都展示了赖声川对于戏剧结构形式的高度重视和理性把握以及在戏剧中融汇东西的思想与艺术性追求。第六章分为三节。主要对赖声川戏剧的剧场性探索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如梦之梦》和《梦游》两部代表性作品为例对其剧场性艺术进行具体分析。剧场性作为戏剧的本质属性,是指观演双方共享同一时空的现场性。赖声川的剧作非常注重剧场性的探索和创造。以八小时史诗剧作《如梦之梦》为例,该剧在时空设置、演叙方式和仪式性特征等各方面自由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舞台表现元素和手法,例如具有佛教仪式性特征的环形剧场和使用蒙太奇手法的场景转换、具有东方写意式的表演方式与多个叙述者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自由出入评述所造成的间离效果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丰富剧场性艺术特征的经典作品。《梦游》作为三十分钟的环境戏剧作品,则充分利用乌镇古宅内的不同空间进行移动表演,加强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交流,实现环境戏剧所特有的消除观演双方界限,共同融入同一个环境空间的现场性体验。而在赖声川其它的戏剧作品中,也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戏剧传统积淀和当代世界剧坛新探索兼收并蓄的剧场性特征。最后的结语部分为两节。一是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赖声川戏剧创作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本民族集体历史记忆的维护与保存;所展示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生命本质关怀与世界主义情怀;积极主动追求跨地域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等戏剧实践对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二是结合同时期内地与赖声川的戏剧创作进行比较,凸显赖声川戏剧创作的特点并反观内地戏剧创作的优势和不足。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较好地处理并平衡了原创性、人文内涵与艺术个性的表达、观演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内地的戏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弥补和丰富,而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小二;语言的织体──《暗恋桃花源》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何明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抉择与革新——论台湾“表演工作坊”相声剧的美学路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林婷;;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如何结合?——赖声川剧场实践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董晓;;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林婷;;从曹禺到赖声川:戏剧的变与不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木叶;;把“生命”搬上舞台 和赖声川聊契诃夫及《海鸥》[J];上海戏剧;2014年03期
7 董晓;;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8 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J];中国戏剧;1988年08期
9 王晓红;赖声川剧作的后现代倾向[J];戏剧艺术;2004年06期
10 何明燕;;台湾相声剧的时空艺术[J];戏剧艺术;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逸佩;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凌婧;论赖声川话剧的人文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蕾;论赖声川的戏剧及其创作实践[D];扬州大学;2013年
3 梁真;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D];扬州大学;2013年
4 马倩;试论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的喜剧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5 冉芝峗;赖声川实验戏剧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745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4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