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3:18

  本文关键词: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本文涉及的年代范围是距今10000-3500年间,约相当于地学界的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时期,或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的完善,围绕着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生业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缺乏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经济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主要原因是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缺少有效的科学手段获取相关的实物资料,例如,最能反映古代农业经济特征的植物遗存资料就十分缺乏。 随着近些年来植物考古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浮选法的广泛应用,反映西辽河上游地区生业方式的资料日益丰富。尤其是最近几年,在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古文化遗址(兴隆沟、魏家窝铺、哈民忙哈、三座店和二道井子遗址等)发掘过程中,采用浮选法,发现了大量的炭化植物遗存。通过对典型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进行分类、种属鉴定、分析与讨论,这为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不同考古学文化时间段生业方式的选择与变化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而这些新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旱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生态环境对北方旱作农业的影响、农作物遗存与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关系等问题的探索。 本文通过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典型遗址进行系统的植物浮选,获得了第一手植物考古遗存资料。通过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生长习性、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进行分析与讨论,有助于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及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文明产生的动因与过程的探讨。 论文共分为7章: 第1章,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浮选植物种子。介绍了兴隆沟第一地点的遗址背景、植物浮选过程,并对兴隆沟第一地点出土炭化植物遗存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第一地点出土炭化粟和黍,从其细部形状特征与籽粒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地点的出土的粟和黍是介于野生与栽培之间的品种,通过对第一地点周边微环境考察,西辽河上游地区是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第3章,魏家窝铺遗址浮选植物种子。介绍了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背景资料、植物浮选的过程,并对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进行了分类、分析与讨论。魏家窝铺遗址所在红山文化早中期,出现了以粟和黍两种农作物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但炭化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当时的农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的生业方式还是渔猎经济。 第4章,哈民忙哈遗址浮选植物种子。介绍了哈民忙哈遗址的背景资料、植物浮选情况,对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炭化木屑、植物种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哈民忙哈遗址所在的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了粟、黍和大麻三种农作物,说明当时出现了旱作农业,但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较低,当时的农业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生业方式应该还是以渔猎经济为主。 第5章,二道井子遗址浮选植物种子。介绍了二道井子的遗址背景、植物浮选过程,对二道井子遗址出土的炭化木屑、植物种子进行了综合分析,二道井子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了以粟、黍、大豆和大麻四种农作物种子,这四种农作物种子,粟和黍无论是出土概率还是绝对数量都非常高,综合分析,当时的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并出现了以大豆和大麻为主的新的农作物品种,相对多的农作物品种组合,一定意义上降低了食物资源的风险系数,同时在出土炭化植物遗存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杂草类植物种子,表明,当时的农业较之新石器时代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还未进入精根细作的农业经济阶段,遗址出土的大量的动物骨骼,说明狩猎与畜牧在二道井子先民的经济生活中是农业的重要补充。 第6章,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与生业方式的变化。系统介绍与分析了西辽河上游地区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并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分布进行了综合探讨,同时,在兴隆沟第一地点、魏家窝铺、哈民忙哈、二道井子遗址浮选结果的基础上,对西辽河上游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时间段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遗址进行了区域性调查与植物浮选工作,通过上述典型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结果,对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不同时间段人类活动与生业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不同时间段的人类活动与生业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与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与生业方式的选择之间的异同。 第7章,结语。阐述了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植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植物遗存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间段的差异,对当时的生业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交代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西辽河上游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植物遗存 生业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Q91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32
  • 1.1 选题缘起15-21
  • 1.2 地域背景与研究资料21-24
  • 1.3 研究方法24-31
  • 1.3.1 土样采集与浮选法的使用25-27
  • 1.3.2 实验室数据处理27-30
  • 1.3.3 比较法30
  • 1.3.4 历史文献法30
  • 1.3.5 考古调查法30-31
  • 1.4 研究意义31-32
  • 第2章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浮选植物种子32-55
  • 2.1 遗址背景32-34
  • 2.2 炭化木屑34-35
  • 2.3 硬果壳核35
  • 2.4 植物种子35-47
  • 2.4.1 农作物种子36-41
  • 2.4.2 其他植物种子41-47
  • 2.5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47-55
  • 2.5.1 对粟和黍两种农作物种子的认识47-51
  • 2.5.2 炭化植物种子与人类经济生活的关系51-53
  • 2.5.3 杂草类种子与农业耕作方式的关系53-55
  • 第3章 魏家窝铺遗址浮选植物种子55-69
  • 3.1 遗址背景55-57
  • 3.2 炭化木屑57-58
  • 3.3 植物种子58-63
  • 3.3.1 农作物种子59
  • 3.3.2 其他植物种子59-63
  • 3.4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63-69
  • 3.4.1 炭化木屑的问题63
  • 3.4.2 农作物种子综合分析63-66
  • 3.4.3 其他植物种子的问题66-69
  • 第4章 哈民忙哈遗址浮选植物种子69-82
  • 4.1 遗址背景69-70
  • 4.2 炭化木屑70-71
  • 4.3 硬果壳核71
  • 4.4 植物种子71-75
  • 4.4.1 农作物种子72-73
  • 4.4.2 其他植物种子73-75
  • 4.5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75-82
  • 4.5.1 炭化木屑的问题75-76
  • 4.5.2 农作物种子的讨论76-79
  • 4.5.3 其他植物种子分析79-82
  • 第5章 二道井子遗址浮选植物种子82-110
  • 5.1 遗址背景82-83
  • 5.2 炭化木屑83-85
  • 5.3 植物种子85-98
  • 5.3.1 农作物种子86-89
  • 5.3.2 禾本科植物种子89-91
  • 5.3.3 其他植物种子91-98
  • 5.4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98-110
  • 5.4.1 粟和黍类农作物遗存分析98-100
  • 5.4.2 大豆遗存及其起源问题探讨100-107
  • 5.4.3 杂草类植物遗存综合分析107-110
  • 第6章 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与生业方式的变化110-146
  • 6.1 西辽河上游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生态系统的变化110-116
  • 6.1.1 气候与植被变化111-115
  • 6.1.2 河流阶地的发育与地貌的变化115
  • 6.1.3 科尔沁沙地的收缩与扩张115-116
  • 6.2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时空分布116-124
  • 6.2.1 新石器时期早期116-117
  • 6.2.2 新石器时代中期117-120
  • 6.2.3 新石器时代晚期120-121
  • 6.2.4 早期青铜时代121-124
  • 6.3 西辽河上游地区典型遗址调查与植物遗存鉴定结果124-129
  • 6.3.1 新石器时代早期124-126
  • 6.3.2 新石器时代中期126-127
  • 6.3.3 新石器时代晚期127-128
  • 6.3.4 早期青铜时代128-129
  • 6.4 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129-146
  • 6.4.1 新石器时代早期129-132
  • 6.4.2 新石器时代中期132-138
  • 6.4.3 新石器时代晚期138-140
  • 6.4.4 早期青铜时代140-146
  • 第7章 结语146-148
  • 7.1 主要结论146-147
  • 7.2 创新点147
  • 7.3 今后研究的方向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7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157-158
  • 致谢158-1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水城;;西拉木伦河流域古文化变迁及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王立新;;大山前遗址发掘资料所反映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与环境背景[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3 贾伟明;农牧业起源的研究与东北新石器时代划分[J];北方文物;2001年03期

4 孙永刚;曹建恩;井中伟;赵志军;;魏家窝铺遗址2009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5 杨永兴,黄锡畴,王世岩,孔昭宸;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6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7 莫多闻,杨晓燕,王辉,李水城,郭大顺,朱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8 李宜垠,崔海亭,胡金明;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生态背景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9 陈星灿;;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七十周年而作[J];华夏考古;1991年04期

10 王树芝,王增林,朱延平;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第一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植被和生态气候[J];华夏考古;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