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语言空间维度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5:17
【摘要】: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而人类对身边的空间环境中所发生事件的感知,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所以空间在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表达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齐泸扬(1998)所构建的现代汉语空间系统和L.Talmy(2005)所建立的维度范畴框架为基础,探讨汉语和越南语中空间维度范畴的异同。本研究共分5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来源、汉语和越南语中空间维度范畴研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处理方法、语料来源及章节安排。第二章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以语义概念结构为起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为现代汉语及越南语空间维度范畴建立一个语义构架,逐步探索汉、越语空间维度范畴的语义构架的内部结构,包括零维的“点”、一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体”。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空间都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即:[实体]、[有形]、[占据]、[广延]的语义特征,但是每一类除了共同特征以外,还包含其他的语义成分。人们把零维空间中的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点”,即物体具有“点”的形状,如圆形、球形、颗粒形等,忽略了该范畴在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上的特征。人们把一维空间中的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条“线”,一般只考虑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在长度上的特征,而忽略了其在高度和宽度上的特征,一维物体的形状指的是“线条”形状。人们把二维空间中的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看成一个“平面”,一般只考虑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特征,而忽略了其在高度上的特征,二维物体的形状指的是“平面”形状。人们把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体积”,考虑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在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或者换句话说,三维空间是二维空间加上高度形成的体积。第三章主要对汉、越语言中维度范畴的词汇方式选择进行探讨。汉、越语言都选择能够表达空间义的一些形容词、量词、介词及方位词作为空间维度范畴较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手段。但汉语和越南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两者仍然存在着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现象。在这一章,笔者特别注重运用认知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理论,将描写和解释相结合以更好地探究汉语和越南语在维度范畴词汇方式的选择上有何异同。并进一步对形成汉、越语言空间维度范畴内部结构的概念组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两个不同民族在空间维度认知方面的异同之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继承了L.Talmy(2005)的概念框架理论,延续作者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范畴语义特征的详细分析,进一步讨论汉越语言空间维度范畴表达句中的概念语义结构配置的异同。在这一章,我们尽量突出汉、越语中维度范畴的相同语法结构和相异语法结构,注重分析两种语言词汇分布的差异和语序上的异同。本章将从简单与复杂的语法结构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汉、越语言维度概念的简单语法结构主要通过空间维度形容词和空间维度量词来表达。汉、越语维度概念的复杂语法结构主要通过表达空间维度义的介词短语和方位短语来表达。但是汉语和越南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属于空间维度范畴中的这些语法结构存在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第五章主要以汉、越语言空间维度形容词为例,对其进行认知阐释,并对其由空间域向抽象域跨域映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由于隐喻意义的形成过程是人们把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这种投射是人们自身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将新认知的抽象空间概念和已熟知的具体物理空间概念相联系,目的在于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对储存在大脑中的具体物理空间经验进行类推转移来表达新认知的抽象概念。因此在这一章,我们尽量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空间隐喻认知的异同,揭示汉越两个民族的认知活动与语言的深层语义的关系。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指出本文的创新意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H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华;刘胜湘;;空间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J];理论月刊;2014年04期

2 王红娟;;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诠释[J];科技信息;2006年S4期

3 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隐喻义对比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钟晓雯;王红厂;;空间维度词“высокий”的隐喻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对构造层面的对称失衡对比[J];中国俄语教学;2013年02期

6 任永军;空间维度词“高、低(矮)”的认知语义分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赵淳;;理论迁移的三个维度:时间·空间·立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胡晓英;杨廷君;;汉英方所的空间维度认知对比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金立;;方位词“上”的空间维度感知在翻译中的投射[J];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任永军;;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隐喻义认知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迟毓凯;;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杨继芬;吴念阳;;2-5岁儿童空间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子;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DINH BICH THAO(丁碧草);汉、越语言空间维度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迟毓凯;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5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95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