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14:49
【摘要】:本文的研究范畴属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具体研究对象是新时期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传播。当前社会存在的失信现象已成为各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信用缺失是信用制度的约束力不强,社会缺乏对制度的规范和执行。但从深层次上讲,是信用意识的匮乏,是信用文化的缺失。而且,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信用文化发生了由传统的伦理信用向现代的契约信用的转向,信用文化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英国学者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提出了“现代文化传媒化”的观点,他把大众传播的发展视为文化领域的一种发展,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结构化背景中的象征形式,是在大众传播符号中体现出来的意义特征。影视艺术因其自身传播符号的普适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对于文化的传播和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影视剧文化传播功能的强大,经过传播学界的调查和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定程度上讲,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是现实社会信用文化的影像书写,影视剧对信用文化的传播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传播学中系统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的方法论,它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那句名言“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这部传播学的纲领性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5个要素构成了一个传播过程。拉斯韦尔又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五个分析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本文因循此研究思路,把新时期影视剧对信用文化的传播作为一个意义传播系统来考量,对创作者、影视作品、影视媒介、受众、效果5个要素,以及各传播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把这个传播系统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试图探索当前宏观社会环境中影视剧对信用文化的传播规律,以便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论文的正文部分从以下几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研究意义的建构,即信用文化在影视剧中的影像表征。这一章主要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信用文化在影视剧中的图式化体现。本文认为,影视作品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图解”,对信用文化的传播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塑造性格丰满的角色,通过铸造时代的精神雕像,来映衬现实人物;二是通过作品的叙事话语,来表述现实存在的信用失序问题,并进行文化反思,映衬现实社会;三是通过特定题材和类型的作品,来直接反映某领域某行业存在的信用问题,实现对受众的“询唤”功能。第二个问题是新时期影视剧中信用叙事的结构分析,影视剧作品中以允诺或订立契约为线索,通常由“允诺(订约)——践诺(践约)——完诺(完约)”三个阶段组成信用叙事模式。第三个问题是信用文化在影像化建构中的限制性因素,阐述了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传播受到商业美学的制约、影像诗学的限制,且经常以“隐身”的形式存在。第二章研究意义的呈现,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探寻新时期30年来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本文以影视剧中主要的信用叙事结构为纲,将伦理类影视剧和商贾类影视剧两种不同类型下具有代表性的百余部影视剧作为研究样本,寻找这些影视剧是怎样传播信用文化内容,如何唤起受众对信用文化的读解兴趣,如何进行寻根和反思,来寻求信用重建之道的。通过文本分析,试图梳理出新时期影视剧对信用文化传播的态势。第三章研究意义的赋予,即在生态环境的研究框架下,审视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整个影视产业作为社会大结构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并探究那些影响影视剧传播内容的要素,从而发现在影视剧的生产环节,创作者要通过信用自觉意识赋予传播内容以信用价值,以及构建信用文化传播良性环境所需要做的努力。文中对影视剧盲目追求市场效益而忽视信用文化担当的趋势给予批判,对意义的赋予者如何实现信用自觉给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第四章研究意义的接受,本章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提升对信用文化的接受效果。本章第一节梳理了新时期影视剧对信用文化的传播价值。第二节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度访谈,看到了不同生活背景的受众对信用价值理念的接受程度不同,并探究了原因。第三节着眼于实践层面的指导价值:受众接触意义后,和自己的生活世界结合,融入社会实践中,从“大众”变身为“受众”又变身为”公众”,产生艺术舆论,传播得以完成,这正契合了哈贝马斯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大众媒介“公共领域”化的实现。第五章研究意义的升华,阐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更好地传播信用文化的启示。第一节论述交往行为理论启示下的信用交往观,第二节论述交往行为理论启示下的传播模式,第三节论述形成信用文化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条件。最后,以结语的形式对本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对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做专门性研究,笔者在搜集了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交往的范畴界定了信用文化;对众多新时期影视剧中体现出的信用文化,做出了勾勒和总结;对影视剧中信用文化传播模式的建构,做了一定的探索。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莎莎;;从《爱弥儿》中探究卢梭的生命教育理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项志友;马珊;;论法治的人性基础——兼论中西人性观对法治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6 王圣扬;董琼;;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罗刚;浅析采访主客体间的心理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程少武;语言输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祥俊;儒学人伦原则的现代开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大学治理的核心范畴——以平衡论为视角[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郑磊;;两个村庄的村民政治——以农民的选举权意识为契入点[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韩春晖;;民主:一种世俗化的实践理性——评熊彼特的民主观兼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A];北京高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第二次论坛--“现代民主与行政法”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6年

9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国家理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何勤华;;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郑现U

本文编号:2799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99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