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年谱新编

发布时间:2017-04-01 12:13

  本文关键词:孙星衍年谱新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孙星衍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在小学、经学、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方志编纂、古籍出版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现在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以上领域,这些成果,虽然也多借助勾勒孙星衍生平来“知人论世”,但囿于材料的限制,终究不免疏失,因此编制翔实的年谱就成了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存唯一的年谱大约成书于道光间,由张绍南、王德福编纂,这部年谱为学界提供了颇多便利。可是因其过简,所遗又多,价值终究有限。现以旧谱为基本文献,依据谱主传世的诗文、佚文、书画、丛书、手札,以及友朋别集、政书、方志等史料勾辑爬梳,编制《孙星衍年谱新编》,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谱主一生的行实。为了更好地展现谱主人生的转折、学术思想的变迁,《新编》将谱主一生分为五个时期:“读书修业,幕府生涯(1753—1786)”、“连捷入仕,京官八稔(1787—1794)”、“初官山左,继归金陵(1795—1803)”、“朝廷追赔,再官山左(1804—1811)”、“退居江南,著述讲学(1812—1818)”,每时期为一卷。第一时期为学术积累期。勾辑谱主早年读书应举之事,尤重与里中诸子交游唱酬、切磋砥砺学行的事迹。入钟山书院,师从卢文_(、钱大昕,这是从文学入经学的契机。入刘权之、章攀桂、毕沅幕府的经历更是此期的重点,尤其是毕沅幕,因在其幕时间最久,受毕沅影响很深,交游也最盛,其学术取向也于此时确定:酷嗜金石小学,遵从汉唐古注,重视诸子、地理方志之学等。第二时期为学术发展期。勾辑考察谱主任京官期间的交游及学术活动,特别是校刻、抄辑古籍方面。这一时期因京中观书之便,辑佚之作尤多,为后来的刊刻出版作了准备。同时居官刑部时,谱主接触了大量案件,因此后来他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在京中接触大量的官员、学者、文人,他的交际圈更加扩大了,这都是他以后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资源。此期与袁枚、焦循、章学诚等札中有关于考据的辩论,展开了乾嘉学术史上的著述与考据之争。第三时期为学术精进期。初官山左的政事,对地方风俗文化以及古迹的考察,与谢启昆等展开学术论争,岱南阁刻书,丁忧后在江南任教及学术活动,使他声望日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任职山东时,正当白莲教起义之时,山东也连续多年遭遇自然灾害,再加乾隆多次南巡,山东经济已经到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参与运兵援楚、防治河患、抗击旱灾,这些又使他的学术中多了经世致用的内容,他后来重视兵书,关注水利,都与这时的经历有关。第二件事即任职蕺山书院、诂经精舍,在两所学校任教时,他充分实践了自己的提倡经学训诂、经世致用的主张,培养了大批重朴学、精训诂的高材生(如洪颐煊等)。第四时期为成熟期。这一时期督运漕粮事务繁忙,但他不放过任何空闲,以至于在漕艘中也校书不辍。于平津馆募士校刻古籍,这期间刻书最多,幕中人才也最盛,如顾广圻、洪颐煊、毕亨、严可均、臧庸、管同等齐集幕中,贤主嘉宾,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古籍的整理与刊刻。第五时期为总结期。此期谱主疾病缠身,却仍然全力著述,生平最重要的著作《尚书今古文注疏》于逝前二年刊成,此书前后费二十年之功。为了生计和刻书事宜,谱主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江宁、常州、苏州、扬州等文化中心之间,与友朋诗酒唱和,举行耆英之会,主讲钟山书院,此时的他已享有很高的声望。奔波劳碌,宿疾渐重,最后带着对老父幼子的眷念和对未刻诸书的牵挂离开了人世。生活在乾隆、嘉庆这一特殊的时代,在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孙星衍与当时的主流汉学阵营有着共同的学术认同,但也因为亦官亦儒的身份,他的学术里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方面。为了使人更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应该努力把当时的重要时事、政策,与同时代人的学术交流甚至论争,个人的特定成长轨迹等详细勾勒出来,以时代为经,以人与事的共同作用为纬,客观再现彼时、彼地、彼人与彼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现谱主丰富的人生,这是编制新谱的最高追求,《新编》也是这样做的。
【关键词】:孙星衍 孙渊如先生年谱 新编 乾嘉学术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9.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8
  • 绪论18-46
  • 世谱46-53
  • 年谱53-432
  • 卷一 读书修业,幕府生涯54-148
  •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一岁54-57
  •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二岁57
  •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三岁57-58
  •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 四岁58-59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五岁59-60
  •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六岁60-61
  •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 七岁61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八岁61-62
  •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 九岁62-64
  •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十岁64
  •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 十一岁64
  •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十二岁64-65
  •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 十三岁65-66
  •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 十四岁66-67
  •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 十五岁67
  •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 十六岁67-69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 十七岁69
  •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十八岁69-70
  •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 十九岁70-71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 二十岁71-73
  •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 二十一岁73-74
  •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 二十二岁74-80
  •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 二十三岁80-85
  •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 二十四岁85-92
  •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 二十五岁92-97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 二十六岁97-99
  •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二十七岁99-104
  •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二十八岁104-108
  •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 二十九岁108-115
  •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 三十岁115-119
  •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三十一岁119-127
  •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三十二岁127-131
  •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 三十三岁131-138
  •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 三十四岁138-148
  • 卷二 连捷入仕,京官八稔148-188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三十五岁148-154
  •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三十六岁154-162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 三十七岁162-165
  •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 三十八岁165-169
  •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 三十九岁169-171
  •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 四十岁171-175
  •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四十一岁175-178
  •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四十二岁178-188
  • 卷三 初官山左,继归金陵188-321
  •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四十三岁188-207
  • 嘉庆元年丙辰(1796) 四十四岁207-233
  • 嘉庆二年丁巳(1797) 四十五岁233-245
  • 嘉庆三年戊午(1798) 四十六岁245-256
  • 嘉庆四年己未(1799) 四十七岁256-270
  • 嘉庆五年庚申(1800) 四十八岁270-294
  •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四十九岁294-304
  • 嘉庆七年壬戌(1802) 五十岁304-311
  • 嘉庆八年癸亥(1803) 五十一岁311-321
  • 卷四 朝廷追赔,再官山左321-391
  • 嘉庆九年甲子(1804) 五十二岁321-328
  • 嘉庆十年乙丑(1805) 五十三岁328-336
  •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五十四岁336-347
  •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五十五岁347-356
  •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五十六岁356-367
  •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 五十七岁367-374
  •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 五十八岁374-381
  •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五十九岁381-391
  • 卷五 退居江南,,著述讲学391-432
  •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六十岁391-398
  •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六十一岁398-404
  •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六十二岁404-409
  •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六十三岁409-417
  •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六十四岁417-419
  •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六十五岁419-425
  •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六十六岁425-429
  •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429-430
  •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430
  • 道光二年壬午(1822)430-431
  • 道光六年丙戌(1826)431
  • 道光七年丁亥(1827)431-432
  • 参考文献432-4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50
  • 古籍整理成果450-451
  • 致谢451

  本文关键词:孙星衍年谱新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0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