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加工中因果关系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2:33
   语义记忆是我们对世界知识的长时表征,对于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对世界知识的长时表征,我们就无法正确理解世界,也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实现我们的想法和目标。语义记忆不仅包括用于表征世界的类别和特征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类别和特征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例如因果关系、使用关系、工作关系、居住关系、生产关系、位置关系和层级关系等。基于这些复杂的语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地对事物进行着学习和记忆、分类和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因此,弄清不同语义关系的加工机制,对于进一步探究各种高级认知活动的加工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义记忆中多重语义关系的存在,提出一个以往研究可能有所忽视的问题:假定不同类型的语义关系均与不同的背景相关,那么,某种特定的关系在包含多重关系的语义网络中是如何表征和获得的?例如,主题关系往往基于物体间的互补关系,而分类关系主要基于成员之间共享的属性和组成成分,而其他一些概念(如因果关系、层级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则可能基于概念间的预测功能。由此可见,探讨这些不同的关系在复杂语义网络中的表征和提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往对语义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关系和主题关系方面,对其他关系探讨较少。因果关系的知识在计划、行为、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对因果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是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早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哲学家和科学家就已经试图探讨我们是如何确定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然而,很少有研究直接探讨语义记忆中因果关系是如何存储和表征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语义记忆中因果关系的加工是涉及不同的认知和神经基础,还是与其他具有预测功能的概念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相同?为此,本研究利用传统的行为研究与时间分辨率很高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手段,对因果关系、非因果相关关系、层级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不同语义关系加工及其不对称表征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本研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共计7个实验。 第一部分包括实验1和实验2,通过两个ERP实验来探讨因果关系加工的特征及其时间进程,并与非因果相关关系和层级关系进行比较。实验1采用线索提示任务,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任务线索(因果或相关),要求被试判断随后相继呈现的词对刺激(因果词对、非因果相关词对或无关词对)是否与最初的任务线索-致?实验2则不采用线索提示,要求被试判断相继呈现的词对刺激(因果词对、非因果相关词对、层级相关词对或无关词对)是否存在任意形式的相关?实验1的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与因果相关和非因果相关词对相比,无关词对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与相关线索相比,因果线索下被试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此外,线索类型和关系类型交互作用显著:与相关线索相比,因果线索下的因果词对加工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而不同线索下相关词对的加工没有显著差异。(2)ERP结果表明,无关词对诱发的N400波形显著大于因果条件和相关条件。此外,在因果线索下,非因果相关词对诱发的N400波幅显著大于因果词对条件:而在相关线索条件下,这种差异不显著。再者,因果线索条件诱发的P600波幅显著大于相关线索条件;且因果线索-因果词对条件诱发的P600波幅显著大于相关线索-相关条件诱发的波形。实验2的结果:(1)层级相关和无关词对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因果相关和非因果相关词对条件,但是反应时差异不显著。(2)ERP结果表明,无关条件诱发的N400波形显著大于因果相关、非因果相关和层级相关条件;此外,与非因果相关和层级相关条件相比,因果条件诱发更小N400成分和更大的P600成分。 第二部分包括实验3和实验4,通过两个ERP实验和两个行为实验来探讨因果不对称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将因果不对称与具有预测功能的层级不对称进行比较。实验3采用不同的呈现顺序对因果关系和层级关系进行了探讨,要求被试判断相继呈现的词对是否具有某种特定关系(层级或因果,实验3a)或笼统的相关关系(任何方式,实验3b)。实验3a结果发现,当要求被试判断相继呈现的词对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时,与结果-原因呈现顺序相比,原因-结果呈现顺序的反应时更短,且诱发更大的P600波形;当要求被试进行层级相关判断时,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层级关系加工没有表现出反应时优势,但上位-下位呈现顺序诱发的P2成分更大。实验3b结果发现,当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词对是否具有任意形式的相关时,上述反应时优势和ERP效应消失。实验4进一步操纵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对因果不对称和层级不对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当上下同时呈现词对刺激时(实验4a),因果关系的表征和层级关系的表征均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时优势,即代表上位或原因的词在上时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代表下位或结果的词在上时的反应时。然而,当水平同时呈现词对刺激时(实验4b),只有因果关系的表征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时优势,层级不对称效应消失,即代表原因的词在左时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代表原因的词在右时的反应时。 第三部分包括实验5和实验6,结合行为和ERP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因果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的不对称表征。实验5采用ERP技术对因果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进行了比较,要求被试判断相继呈现的词对是否具有某种特定关系(因果或相关)。结果发现,当要求被试判断相继呈现的词对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时,与实验3a类似,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因果关系加工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时优势,且诱发的P600波形也存在显著差异;当要求被试进行相关判断时,不同呈现顺序的单向连接关系加工也表现出反应时优势,且诱发的N400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6同时对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呈现的时间(150ms,1000ms)进行操纵,探讨了时间压力对因果关系、层级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判断及其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50ms-150ms呈现方式下,因果词对、层级词对和单向连接词对均没有表现出不对称性;在150ms-1000ms和1000ms-150ms两种呈现方式下,只有因果词对的加工表现出不对称性,层级关系和单向关系没有表现出不对称性;在1000ms-1000ms呈现方式下,因果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表征表现出不对称性,但层级关系表征仍然没有表现出不对称性。 第四部分包括实验7,采用图片材料进一步比较了因果判断和相关判断任务下因果关系加工的表征及其不对称性。在因果判断任务中,与结果-原因呈现顺序相比,原因-结果呈现顺序下的反应时更短,诱发的P600波幅更大。此外,刺激呈现顺序和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显著:当时间距离较大时,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而当时间距离较小时,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同时,时间距离较大条件诱发的P600波幅显著小于时间距离较小的条件。然而,在相关判断任务中,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反应时优势和P600效应均消失。此外,不同时间接近性的图片刺激诱发的ERP效应主要体现在350ms-500ms内的波幅差异上,而非P600成分。 总体而言,因果关系的加工与其他对称关系(非因果相关关系)和具有预测功能的不对称关系(层级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的加工具有不同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因果关系的加工可能卷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和执行过程。综合起来看,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义记忆中因果关系的加工与非因果相关关系的加工具有不同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具体而言,与非因果相关条件相比,因果条件诱发的N400波形更小,P600波形更大。此外,当刺激呈现顺序不同时,因果相关词对的加工表现出不对称性,而非因果相关词对的加工没有这种不对称效应。这些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要求被试进行明确的因果判断,因果关系的加工可能都卷入了更多预期和执行控制过程,如对原因和结果的地位进行区分。 (2)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与具有预测功能的层级关系和单向连接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不同。行为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主要受时间顺序和时间接近性影响,层级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主要受空间位置的心理表征影响,单向连接关系的不对称表征则是由于不同呈现顺序下的关联强度不同导致的。ERP结果表明,层级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主要表现在P2波幅差异上,单向连接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主要反映在N400波幅上,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主要表现在P600波幅上。 (3)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不仅存在于词汇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在图片材料的因果判断中也有类似发现。这些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的不对称性是存在于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加工偏好之一。 (4)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支持因果模型的解释,联想模型在解释这种效应时存在较大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因果预测、结果推导、由果溯因、预期归纳和因果归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提出因果学习的一般框架和核心模型,以便更准确地引导因果学习和推理的相关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B8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语义记忆及其概念特征
    1.2 语义关系的区分及其意义
    1.3 语义关系加工的研究方法简介
    1.4 语义关系加工及其不对称性
    1.5 不同类型线索下的因果学习和推理
    1.6 因果学习的认知机制——联想模型和因果模型
    1.7 因果关系神经机制的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2.1 综合评价与问题提出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 语义记忆中因果关系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
    3.1 实验1 线索预期下因果关系和非因果相关关系的时间进程研究
        3.1.1 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实验2 关系判断任务中因果关系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
        3.2.1 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4 研究二 因果关系的不对称性研究—因果关系与层级关系的比较
    4.1 实验3 语义记忆中层级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对称性--ERP研究
        4.1.1 实验3a 层级/因果判断任务下的不对称性—一项ERP研究
            4.1.1.1 方法
            4.1.1.2 结果
            4.1.1.3 讨论
        4.1.2 实验3b 笼统相关判断下的因果关系和层级关系表征
            4.1.2.1 方法
            4.1.2.2 结果
            4.1.2.3 讨论
    4.2 实验4 层级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对称表征--行为研究
        4.2.1 实验4a 上下呈现时因果关系和层级关系加工的不对称性
            4.2.1.1 方法
            4.2.1.2 结果
        4.2.2 实验4b 水平呈现时因果关系和层级关系加工的不对称性
            4.2.2.1 方法
            4.2.2.2 结果
        4.2.3 讨论
5 研究三 因果关系的不对称性研究——因果与单向连接的比较
    5.1 实验5 单向连接与因果关系的表征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5.1.1 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实验6 不同时间压力背景下的因果关系加工及其不对称性
        5.2.1 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6 研究四 实验7 时间距离和因果顺序对因果关系加工的影响
    6.1 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总讨论
    7.1 预期对因果关系加工的影响
    7.2 因果关系加工的认知及电生理特征
    7.3 因果关系表征的不对称性及其理论解释
    7.4 因果学习和推理的一般框架和核心模型
    7.5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课题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清芬,陈英和,林崇德;因果判断中经验与共变信息的结合及各自作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2 马晓清;冯廷勇;李红;龙长权;;主题关系在4~5岁儿童不同属性归纳推理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9年03期

3 崔亚飞;李红;李富洪;;归纳推理属性效应中背景关系提取原则的探究[J];心理学报;2010年12期

4 樊艾梅,李文馥;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1期

5 杜卫;闫春平;孙晓敏;;社会认知中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7 肖凤;李红;龙长权;陈庆飞;王荣燕;李富洪;;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8 陈庆飞;雷怡;席乐;李红;;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对称性的机制探索[J];心理科学;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怡;类概念层级关系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4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