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

发布时间:2020-11-04 07:03
   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往往以西方“新”音乐在我国开始传播为标志。自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兴起以来,西方音乐在我国不断传播、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民族性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走向探寻民族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我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仿佛跟随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萌芽、成长而不断成熟。1920年,萧友梅博士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与作曲技术理论带回国内,尤其是1927年国立音乐院的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得以真正的展开。因此,本文选择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史的开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从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1919至1949这三十年中国专业音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阐释这一时段西方作曲技术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引入、传播、发展、融合的。本文将这三十年的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与传播阶段(1919-1929);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探索与发展阶段(1929-1939);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融合”阶段(1939-1949)。共含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六个部分。写作逻辑主要是:一、通过绪论部分将本文的写作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1919年之前中国音乐的状况等问题进行概述,并将“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和“西方音乐的引入”单列出来。其中“西方音乐的引入”并非介绍过程,而是在其他层面阐述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音乐结合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二、第一至三章,按1919-1929、1929-1939、1939-1949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研究我国作曲技术理论每个十年间的发展成果。这样划分可以归纳出每个时期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特色,以及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方式是通过乐谱、教材等文本,客观地反映当时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与发展状况。三、通过第四章,将一至三章的研究结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使理论反作用于实践,并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提升。4.最后,对1919-1949年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以期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对这一时期每个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2.对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尤其是对现当代仍然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著作进一步解析;3.为这一时期未及梳理各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曲家做出总结;4.对中西作曲技术理论、创作思维相融合的过程进行研究;5.为音乐创作、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学位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J614;K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
        1,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与英文中的含义
        2,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语境中的形成
            (1) 语义的形成
            (2) 内涵的形成
            (3) 本文的用法
    三、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引入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五、本文框架与提要
第一章 西乐理论的引入及其与国乐的初步结合(1919-1929)
    一、萧友梅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
        1, 萧友梅的《普通乐学》
            (1) 《普通乐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色与局限
            (3) 小结
        2, 萧友梅的《和声学》
            (1) 《和声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点与局限
            (3) 思考与启示
        3, 钢琴独奏《新霓裳羽衣舞》创作分析
            (1) 引子部分内部结构与唐大曲“散序”的关系
            (2) 十二个独立乐段与“胡旋舞”的关系
            (3) 其他层面的思考
            (4) 小结
        4, 萧友梅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1, 赵元任及其艺术歌曲
        2,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
            (4) 诗歌的韵律与曲调的关系
        3, 混声合唱《海韵》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手法
        4, 赵元任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三、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1,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社”
        2,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乐形象与乐器法
            (3) 小结
        3, 二胡独奏《光明行》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结构功能的关联
        4, 琵琶独奏《虚籁》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及其运用
        5, 刘天华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四、1919-192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体系化在中国初步形成(1929-1939)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
        1, 《交响序曲·怀旧》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3)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
        2, 声乐曲集《春思曲》分析
            1) 《玫瑰三愿》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2) 《思乡》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3) 《春思曲》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4, 黄自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1)使用“主导动机”式核心材料贯穿多个作品中
            (2)和声进行进一步淡化功能性
            (3)旋律结合了中西音乐的一些特征,并用动机发展手法写作歌曲,探索出更为新颖的语言
            (4) 注重“词语描绘”之结构功能:
    二、贺绿汀的理论传播与音乐创作
        1, 贺绿汀与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1)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传播
            (2)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的框架体系
            (3) 特点、优势或局限
            (4) 思考与启示
        2, 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创作技术总结
    三、江文也《台湾舞曲》分析
        1 ,江文也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
        2,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3,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4, 音高组织分析
        5, 小结
    四、三十年代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 留学法国的中国作曲家
            1, 马思聪
                (1) 《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2, 冼星海
                (1)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二) 旅居中国的西方作曲家
            1, 阿甫夏洛穆夫
                (1) 阿甫夏洛穆夫与中国
                (2) 阿甫夏洛穆夫的创作及影响
            2, 齐尔品
                (1) 齐尔品与中国
                (2) 齐尔品在中国的创作
                (3)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五、1929-193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三章 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的“融合”(1939-1949)
    一、谭小麟与欣德米特理论
        1, 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的传承
        2, 《弦乐三重奏》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调性中心的布局
            (3) 和声起伏的设计
            (4) 音高组织与旋律
            (5) 欣德米特理论在谭小麟作品中的运用
    二、法国音乐理论、流派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王义平与钢琴独奏《恐龙》
            1, 王义平及其师承
            2, 钢琴独奏《恐龙》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二) 王震亚与《五声音阶及其和声》
            1, 王震亚与“山歌社”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内容与特点
                (1)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框架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特点
                (3) 小结
        (三) 陈洪的理论贡献
            1, 陈洪与《曲式与乐曲》
                (1) 《曲式与乐曲》的内容与特点
                (2) 优势与局限
            2, 陈洪与《对位化和声学》
                (1) 《对位化和声学》的框架
                (2) 特点与优势
        (四) 丁善德的创作
            1, 丁善德及其师承
            2,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乐形象与织体形态
    三、桑桐的音乐创作
        1, 桑桐及其师承
        2, 《夜景》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分析
        3, 《在那遥远的地方》分析
            (1) 曲式结构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音乐表现与形象
        4, 小结
    四、1939-194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四章 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一、音乐审美的三个层面
        1, 音乐的层面
        2, 艺术的层面
        3, 文化的层面
    二、对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启示
        1, 音乐层面的启示
        2, 艺术层面的启示
        3, 文化层面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萧友梅《普通乐学》管弦乐队乐器翻译表
附录2: 刘天华作品目录
附录3: 黄自主要作品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新视域中的中国音乐分析——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评述[J];人民音乐;2006年04期

2 ;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 吴祖强[J];当代音乐;2016年07期

3 杜刚;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指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劲;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评谢嘉幸老师的《音乐分析》教程[J];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10期

5 罗建新;;外国作曲家笔下的中国音乐[J];音乐世界;1994年12期

6 钱仁平;;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纪念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桑桐先生[J];人民音乐;2011年11期

7 汪传华;外国作曲家笔下的中国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1994年03期

8 朱曼;;《The dorian horizon》——浅谈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地平线上的多利亚》的配器[J];乐器;2018年09期

9 田丰;咫尺天涯 携手共进——台湾作曲家的作品及思考[J];人民音乐;1989年01期

10 尹婷;;圣·桑《骷髅之舞》音乐分析[J];艺术教育;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蘅鸾;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上海音乐学院;2020年

2 李查宁;沃尔夫冈·里姆《搜索与形式》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3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许扬宁;许常惠现代风格室内乐作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任怡;象征与超越[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付玄;贾国平管弦乐创作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0年

7 李小兵;“音势”[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啸;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的速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连小妮;音乐的长城[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喻文烨;郭文景《莲花》音乐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20年

4 李丽;我国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易为;中国“第五代作曲家”创作观念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6 蒋慧;张帅的《钢琴前奏曲三首》演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滨;理查·施特劳斯作品中的织体[D];天津音乐学院;2014年

8 王晶;论二胡作品发展历程中专业作曲家的贡献[D];山西大学;2013年

9 丁琳;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春潮》的演唱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

10 侯玉静;论作曲家刘聪两首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9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69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