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板腔体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4:07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板腔体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板腔体结构在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历时性运用过程为叙述主线,,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作品《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中用板腔体结构写成的咏叹调进行形态学、历史学、社会学、比较学分析,尤其是通过工艺学分析,梳理出板腔体结构在中国民族歌剧咏叹调创作中的基本发展脉络,认为它经历了一个从蕴蓄、萌芽、成型到成熟、超越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几代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懈努力,以各自的卓识和智慧创造性地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曲体语言运用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并通过一系列成功剧目的创演,终于找寻出一条与西方全然不同且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戏剧性展开方式,这种独特的音乐戏剧性思维与实践不仅成就了民族歌剧这一类型的诞生,且对整个中国歌剧创作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在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贡献已然彰明卓著。 由于诸多原因所致,板腔体结构手法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运用曾一度被阻断,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者坚信,它潜在的艺术生命力远未被穷尽。在文化多元的当下,只需对板腔体结构做出公允的价值判断,赋予其以新的曲体内涵与时代关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板腔体结构这一被人民群众审美实践早已证明、接纳并传流已久的传统曲体财富,对新世纪的中国歌剧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板腔体结构 戏剧性 音乐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7.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24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8-11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11-14
- 第三节 研究取域、方法及现状14-24
- 第一章 板腔体结构及其在歌剧《白毛女》创作中的萌芽24-38
-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板腔体传统24-29
- 一、 大曲传统24-25
- 二、 变奏原则25-26
- 三、 渐进过程26
- 四、 板式美学原则26-29
- 第二节 板腔体种子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萌芽29-38
- 一、 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历史背景29-30
- 二、 板腔体在《白毛女》中萌生的理论依据30-31
- 三、 主要唱段中的板腔体元素31-35
- 四、 《白毛女》与第一次歌剧高潮35-38
- 第二章 板腔体结构在歌剧《小二黑结婚》创作中的成型38-53
- 第一节 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与板腔体结构的成型38-46
- 一、 马可“从戏曲基础上发展民族歌剧”的主张38-40
- 二、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与板腔体结构的成型40-43
- 三、 其他唱段中的板腔体元素43-46
- 第二节 《小二黑结婚》对后世民族歌剧创作的影响46-53
- 一、 《刘胡兰》中的板腔体结构呈现47-49
- 二、 《红霞》中的板腔体结构分析49-53
- 第三章 板腔体结构在民族歌剧创作中的成熟运用53-85
- 第一节 板腔体结构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运用53-64
- 一、 《没有悲伤,没有眼泪》中的板腔体解读54-57
- 二、 《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的板腔体设计57-61
- 三、 由两首板腔体咏叹调紧密连缀而成的音乐戏剧化场面61-64
- 第二节 歌剧《红珊瑚》中的板腔体结构分析64-69
- 一、 歌剧座谈会余波与《红珊瑚》创作64-66
- 二、 《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板腔体结构分析66-69
- 第三节 板腔体结构在歌剧《江姐》中的运用69-83
- 一、 《江姐》产生的历史背景70-71
- 二、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中的板腔体结构71-73
- 三、 《五洲人民齐欢笑》的戏剧性分析73-75
- 四、 《革命到底志如钢》对板腔体结构的发展75-80
- 1、板腔体结构的典型形态75-78
- 2、穿插女声旁唱78-80
- 3、引进男声主题歌80
- 五、 《江姐》在民族歌剧中的历史地位80-83
- 1、引进主题歌、帮腔的戏剧意义81-82
- 2、丰富了传统板式的戏剧内涵82-83
- 第四节 《洪湖赤卫队》、《江姐》与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83-85
- 第四章 歌剧《党的女儿》对板腔体结构的回归85-96
- 第一节 《血里火里又还魂》中的音乐分析85-88
- 第二节 《万里春色满家园》中的板腔体结构88-92
- 第三节 《党的女儿》对板腔体手法的贡献92-96
- 一、 跨区域的音乐语言取材92-93
- 二、 对戏曲板腔体方法传统的重现93-96
- 第五章 《野火春风斗古城》对板腔体结构的继承与超越96-109
- 第一节 《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中的板腔体结构96-99
- 第二节 《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创新意义99-102
- 一、 弥补民族歌剧中男主角大段咏叹的遗缺99
- 二、 《不能尽孝愧对娘》的板腔体结构分析99-102
- 三、 《不能尽孝愧对娘》对刻画男主人公形象的意义102
- 第三节 《娘在那片云彩里》对板腔体结构的超越102-106
- 一、 板式之间的戏剧性对比103-105
- 二、 乐句内部的戏剧性张力105
- 三、 咏叹调的高度声乐化105-106
- 第四节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当代意义106-109
- 一、 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上106-107
- 二、 体现在创新上107-109
- 结论109-121
- 一、 板腔体结构:民族歌剧音乐戏剧性探索的必然结果109-110
- 二、 母语情结:民族歌剧板腔体结构选择的内在动因110-114
- 三、 叠加效应:民族歌剧与板腔体结构的多向助推114-115
- 四、 走出窘境:板腔体手法的当下状态与未来发展115-121
- 参考文献121-126
- 附录126-139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139-140
- 后记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志华;;略谈中国戏曲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廖克成;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3 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朱本和,周慧华;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体会[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4期
4 周革新;简论河北地方民歌的音乐特色[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5 徐霞;;论戏曲与歌剧音乐性格化手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6 管建华;;戏曲音乐和歌剧音乐的跨文化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钱庆利;;论歌剧《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茅原;;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J];音乐研究;1959年01期
9 汪毓和;;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关于《白毛女》的分析和评价[J];音乐研究;1959年03期
10 周大风;;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J];音乐研究;196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板腔体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0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