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8:12

  本文关键词: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美国科学家扎德(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Fuzzy Sets)”理论以来,模糊科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到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从20世纪末开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模糊语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指现象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亦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各个语言学流派里都有回指的影子,回指研究始终与语言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语言学从对孤立小句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实际篇章的思考,回指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句法之外的语义、功能、语用及认知因素,人们对回指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针对汉语语篇中的回指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融合了模糊语言特点的模糊回指现象却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究、现象阐释等手段,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认知功能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歧义回指,而是聚焦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回指关系,以及在回指关系建立过程中反映出的语篇构建方式。综合英汉叙事语篇中的语料,我们将说话者因为语法失误而造成的模糊回指,由于客观事物恒动性导致的带有广义模糊特征的同形回指,以及零回指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然后聚焦和分析异形回指。模糊回指是语言模糊性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态化的语篇现象,不同模糊程度的模糊回指,在语篇中分别承担着特定的语篇衔接和概念传递功能。传统回指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先行项和回指项之间的同指关系,而先行项与回指项在非同指基础上建立的模糊回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这一传统认识。传统回指研究将回指视作一种衔接或连贯的工具,并不深究这一工具内在的运作机制。伴随着模糊回指现象的研究,我们将深入到这一工具的内部,详细探寻语言在篇章形式、概念语义等方面的内在运行机制。本研究由五个相互衔接的部分组成:文献回顾是对国内外回指研究的成果和特点,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特点,以及模糊回指研究的零星成果的回顾及评述。其次,我们对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产生根源进行了思考。认知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当人类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划分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模糊性认识和模糊语言表达。随后,我们分析了回指的广义性模糊特征及产生根源,从“同指(co-reference)”概念入手,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根据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关系的模糊程度,将模糊回指分为三个大类。本研究的核心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模糊回指进行阐释,主要基于两类理论:第一类为“可及性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最佳关联理论”和“框棂关系”等经典理论。把这些理论运用于模糊回指的阐释,一方面验证了本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理论的阐释力。第二类理论是以Fauconnior的“角色/值(role/value)”理论为核心,整合“扩散激活”理论与“匹配”原则,构建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采取图示的方式,从发话者和受话者两方面入手,研究模糊回指的产生和释义过程,从而揭示语言层面模糊的概念在语篇中的动态传递和接收过程。最后,我们对模糊回指的功能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和阐释。模糊回指是由成分因素、关联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随后对模糊回指功能的分析涉及语篇、语用和修辞三个方面。本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系统整理,将其视作一种普遍的语篇现象,从不同的模糊层面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详细阐述,确立了模糊回指在回指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我们顺应篇章发展的自然方向,采取“右取向”的研究方法,对Fauconnior的“角色/值”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应用,并将其作为理论核心,结合“扩散激活”理论和“匹配”原则,揭示了模糊回指的概念连通机制,为衔接与连贯研究做出了补充和发展。第三,回指、模糊、认知及语篇功能往往被放在不同研究层面研究,鉴于模糊回指的特点,我们将把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讨论,探求它们彼此之间的协同、制约关系。最后,本研究是对模糊语言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模糊回指的研究与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研究一脉相承,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作为符号的语言在进行指称时通常所具有的一种不确定性。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涉及的是语言符号与所指概念或实体之间的关系,而模糊回指首先涉及的是篇章内部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所指关系,这是整个指称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触及概念语义层面,因此这种关系更具有复杂性。对模糊回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对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研究带来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模糊 回指 认知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H1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22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内容17-19
  • 1.4 研究方法19-20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20-22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22-46
  • 2.1 回指现象研究回顾22-33
  • 2.1.1 国外回指研究23-31
  • 2.1.2 国内回指研究31-33
  • 2.2 模糊语言研究回顾33-43
  • 2.2.1 模糊理论的发展历程33-36
  • 2.2.2 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历程36-43
  • 2.3 模糊回指研究回顾43-45
  • 2.4 小结45-46
  • 第三章 语言的模糊性本质46-77
  • 3.1 模糊语言的界定46-53
  • 3.1.1 模糊的定义46-49
  • 3.1.2 模糊性与多义性、歧义性49-50
  • 3.1.3 模糊语言的界定50-53
  • 3.2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53-65
  • 3.2.1 语言模糊性的哲学基础53-55
  • 3.2.2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55-65
  • 3.3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准性的关系65-69
  • 3.3.1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66-67
  • 3.3.2 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67-68
  • 3.3.3 语言的模糊性与明确性68-69
  • 3.4 模糊语言的功能69-75
  • 3.4.1 推动语言的演化和发展70
  • 3.4.2 语用功能70-71
  • 3.4.3 美学价值71-75
  • 3.5 小结75-77
  • 第四章 模糊回指的界定及分类77-131
  • 4.1 回指的定义77-82
  • 4.2 回指的模糊性及其根源82-93
  • 4.2.1 所指与能指的模糊照应关系82-85
  • 4.2.2 语境依赖性85-86
  • 4.2.3 经济性原则86-87
  • 4.2.4 代词的模糊性87-93
  • 4.3 模糊回指93-104
  • 4.3.1 同指在回指中作用94-96
  • 4.3.2 模糊回指的界定96-99
  • 4.3.3 与传统回指研究的区别99-103
  • 4.3.4 模糊回指的语言形式103-104
  • 4.4 模糊回指的分类104-129
  • 4.4.1 演化回指105-108
  • 4.4.2 概述回指108-109
  • 4.4.3 抽象实体回指109-115
  • 4.4.4 间接回指115-120
  • 4.4.5 转喻回指120-123
  • 4.4.6 代词回指123-127
  • 4.4.7 句法歧义回指127-129
  • 4.5 小结129-131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视角的模糊回指研究131-194
  • 5.1 传统理论驱动下的模糊回指研究131-162
  • 5.1.1 可及性理论131-140
  • 5.1.2 认知参照点理论140-147
  • 5.1.3 最佳关联度理论147-155
  • 5.1.4“框棂关系”理论155-160
  • 5.1.5 简评160-162
  • 5.2 基于“向右”取向的模糊回指研究162-191
  • 5.2.1 角色/值与篇章连贯165-171
  • 5.2.2 回指过程中的扩散激活171-177
  • 5.2.3 匹配与关联177-183
  • 5.2.4 模糊回指中角色与值的转换183-191
  • 5.2.5 简评191
  • 5.3 小结191-194
  • 第六章 模糊回指的功能194-217
  • 6.1 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194-201
  • 6.1.1 提示功能195
  • 6.1.2 简洁高效195-198
  • 6.1.3 明晰概念198-200
  • 6.1.4 扩展概念200-201
  • 6.2 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201-210
  • 6.2.1 制造含蓄效果202-205
  • 6.2.2 表达立场态度205-207
  • 6.2.3 体现礼貌原则207-210
  • 6.3 模糊回指的修辞功能210-215
  • 6.3.1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10-211
  • 6.3.2 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211-214
  • 6.3.3 使语言得体并富有美学效果214-215
  • 6.4 小结215-217
  • 第七章 结论217-222
  • 7.1 主要发现217-219
  • 7.2 研究启示219-220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220-222
  • 参考文献222-23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与的项目236-238
  • 致谢238-241

  本文关键词: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1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