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水井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2:02

  本文关键词:秦汉水井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如果没有水,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都将无法进行。作为获取水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水井的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与表现形式。秦汉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水井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秦汉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秦汉黄河流域主要包括关中地区、中原地区及关东地区。黄河流域秦汉时期水井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河北平原三个区域。关中地区水井形制以圆形井为主,兼有方形井和不规则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又分为陶圈井、砖井、瓦井、土井和混合井。这些井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西安、咸阳和渭南地区,尤其是咸阳、长安的宫殿、官署等为多,在农业区内却很少发现,这说明关中地区的水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而非农业用水。其中原因在于政府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系统发达的灌渠,以满足旱地农业对水的大量需求;中原地区水井以圆形井为主,兼有长方形井和不规则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土井、瓦井和石井。水井的分布除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开封、鹤壁外,其余地方均有水井发现,以郑州、南阳和驻马店的冶铁、制陶手工业作坊区最为集中,这说明中原地区的水井除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之外,还用于手工业生产;河北平原水井以圆形井为主,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瓦井、土井、混合井和石井。这些水井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的聚落、农业耕作区域内,这说明秦汉河北平原水井除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以外,还用作农业用水。秦汉长江流域主要包括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长江中游的两湖及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下游的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秦汉水井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长江上游西南地区的水井以圆形为主,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土井、混合井和石井。这些井比较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的城市及交通要道,在农业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冶铸技术与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与普遍使用,为水利的兴修创造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与条件;长江中游地区水井的形制以圆形为主,兼有方形井、多边形井和拱式水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瓦井、土井、木井、混合井和石井。这些水井主要集中分布于古“南襄隘道”和汉水流域及湘水交通线的中下游岳阳—长沙—衡阳一线和资水交通线中下游地区。该区域是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分布比较稠密,且位于河流附近。这说明除河流供给人们生活生产用水以外,水井也是重要的水源之一;长江下游地区水井以圆形井为主,还有部分不规则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土井、石井和混合井。这些井主要分布在洪泽湖以东、淮河南北以及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原因是淮北地区秦汉城市分布比较稠密,淮南地区城市密度相对稀疏有关,而城市分布密度又由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秦汉长城的走向经过秦和两汉的变迁,现在主要指西汉长城。秦汉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在今甘肃、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均有发现,以圆形水井居多,兼有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土井、砖井、陶井和石井,这些水井集中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城镇和边境地区交通便利的城邑。分布在这些地区说明水井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兼有为手工业提供生产用水。秦汉濒海地区主要包括北部濒海地区、东部濒海地区和南部濒海地区。秦汉北方濒海地区水井在今河北、天津和辽宁均有发现,以圆形水井为主,方形井很少,没有不规则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土井、混合井和石井。这些水井集中分布在渤海湾西岸的河北省秦皇岛市金山咀、辽宁省绥中县秦汉行宫遗址和天津西部,说明秦汉北部渤海地区水井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而在渤海湾西岸没有发现秦汉水井遗迹,这可能与汉代发生的海侵有关;东部濒海地区水井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以圆形为主,没有发现方形井和不规则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分为陶圈井、土井、砖井、瓦井和砖陶混合井。这些水井集中分布在冶铁业、制陶业、冶铜业等手工业作坊和聚落,这是因为秦汉时期山东地区冶铁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秦汉冶铁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井主要是工业用水;南部濒海地区水井主要在今广东、广西和福建,以圆形井为主,兼有方形井。按水井垒制材料可分为陶圈井、砖井、土井、木构井和砖陶复合井。这些水井零星地分布在沿海地区规模比较大的郡治所在地和交通要道附近,这说明岭南及福建地区的水井除用于日常的生活用水外,还用于手工业生产。秦汉时期水井空间分布呈现地域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长城沿线和濒海地区的水井的形制及其功用不同,其空间分布及其原因各异。
【关键词】:秦汉 水井 空间分布 区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91.1;K23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29
  •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意义16-17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7-23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确定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的依据23-26
  • 一 概念界定23-25
  • 二 确定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的依据25-26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6-27
  • 一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26
  • 二 统计分析方法26
  • 三 空间分析方法26-27
  • 四 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27
  • 第五节 内容结构、创新点27-29
  • 一 本研究的结构27-28
  • 二 创新点28-29
  • 第二章 秦汉黄河流域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29-79
  • 第一节 黄河最大支流泾渭流域:关中地区29-46
  • 一 关中地域概念的界定29-30
  • 二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类型30-34
  • 三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34-38
  • 四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38-46
  •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核心区域:中原地区46-66
  • 一 中原地区区域范围的界定46-47
  • 二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类型47-54
  • 三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54-58
  • 四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58-66
  • 第三节 黄河下游地区:河北平原66-78
  • 一 河北平原区域范围的界定66
  • 二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类型66-70
  • 三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70-73
  • 四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73-78
  • 第四节 小结78-79
  • 第三章 秦汉长江流域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79-125
  •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西南地区79-93
  • 一 西南地区地域概念的界定79
  • 二 巴蜀与“西南夷”79-80
  • 三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类型80-85
  • 四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85-87
  • 五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87-93
  •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两湖及鄱阳湖平原93-108
  • 一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区域范围界定93-94
  • 二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水井遗迹类型94-99
  • 三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99-102
  • 四 长江中游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02-108
  • 第三节 长江下游地区: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108-124
  • 一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范围的界定108
  • 二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的类型108-116
  • 三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116-120
  • 四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20-124
  • 第四节 小结124-125
  • 第四章 秦汉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125-141
  • 第一节 秦汉长城的走向125-128
  • 一 秦长城125-126
  • 二 汉长城126-128
  • 第二节 秦汉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水井遗迹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128-140
  • 一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区域范围界定128
  • 二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类型128-130
  • 三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空间特征130-133
  • 四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33-140
  • 第三节 小结140-141
  • 第五章 秦汉濒海地区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141-170
  • 第一节 北部濒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北部141-148
  • 一 环渤海地区北部区域范围界定141
  • 二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类型141-143
  • 三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143-145
  • 四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45-148
  • 第二节 东部濒海地区:山东地区`148-157
  • 一 山东地区地域概念界定148-149
  • 二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类型149-152
  • 三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152-154
  • 四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54-157
  • 第三节 南部濒海地区:岭南及福建地区157-168
  • 一 岭南及福建地区地域概念的界定157
  • 二 岭南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类型157-160
  • 三 岭南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160-163
  • 四 岭南地区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163-168
  • 第四节 小结168-170
  • 第六章 结语170-172
  • 参考文献172-186
  • 附录:秦汉水井遗迹空间分布表186-21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12-213
  • 致谢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昌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介绍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秦汉消费文化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丽英;柳敏和;;步入秦汉宫廷的河北女性[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曾志雄;;司马迁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贡献[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张腾辉;;从“帝都”到“天下”——“主体空间”视域下的秦汉都城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土;对秦汉生态环境的新认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白亮;秦全天星台课题填补秦汉史研究空白[N];陕西日报;2009年

3 方原 徐卫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永城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4 龚延明;《诗说秦汉史》:独尊儒术[N];光明日报;2013年

5 于静;独具只眼的王子今[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孙闻博;领域开拓与史料发掘[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记者 常炳章 杨成;百余海内外专家永城“论剑”[N];商丘日报;2009年

8 记者 常炳章 杨成;永城被初步定为汉文化研究基地[N];商丘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杰;安作璋:做学问要有面壁十年的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刘玲娣、叶秋菊;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功;秦汉逃亡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凯;秦汉时期的舆论及其社会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俊梅;秦汉郡县属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胥仕元;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艳华;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尚群昌;秦汉水井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于凌;秦汉律令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阳辉;秦汉吏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瑛;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华;秦汉商法述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抒;秦汉关中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朱卫华;秦汉会计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邓丽丽;秦汉行旅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婧;秦汉基层治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任赞;秦汉逃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聂姣艳;秦汉“史”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秦汉水井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1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