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新探
发布时间:2021-06-08 10:56
《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承载了戴震对儒家之“道”的追求,是戴震一生最为重视的著作。本文将戴震及其《疏证》置于儒学的历史脉络与理论视野下进行考察,分别从著作的“背景”、“内容”、“宗旨”与“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先说《疏证》的“背景”。戴震受到清初以来儒学新风的影响,尤其是继承了顾炎武“理学,经学也”一语的精神要旨,即依“经”求“理”,将“理学”纳入“经学”之中。清代有所谓的“汉宋之争”,原本只是在儒家经学的范围内来说的,代表了宗主“汉学”与“宋学”两种不同的治经取向,后来逐渐演化为“考据”与“义理”相争的流俗之见。但无论是在哪一种意义上,戴震始终都未曾陷入“汉宋之争”,所谓“尊汉反宋”的晚年论学转向其实也并不存在。相比“汉宋之争”而言,“儒释之辨”才是戴震及其《疏证》真正关心的问题。士林佛学是乾隆年间兴起的一股“潜流”,代表人物彭绍升就曾与戴震辩论儒佛问题。戴震的“儒释之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陆、王之失;二是辟老、释之说;三是辨儒、释之界。再论《疏证》的“内容”。戴震在《疏证》中有“破”也有“立”,既批评和修正了程朱理学的若干理论错误,也借助“字义”的疏解提出了...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戴震学术形象变迁的反思
1.2 现状与问题:《疏证》专题研究述评
1.3 选题价值与研究思路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疏证》的背景
2.1 清初以来的儒学新风
2.1.1 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
2.1.2 “经学即理学”说
2.1.3 考证学典范及其超越
2.2 汉宋之争的问题
2.2.1 汉宋之争的由来
2.2.2 汉宋之争的意涵
2.2.3 戴震的不争汉宋
2.3 儒释之辨的问题
2.3.1 士林佛学的兴起
2.3.2 戴震与彭绍升之辨
2.3.3 儒释之辨的三个层次
第3章 《疏证》的内容
3.1 《疏证》对“理”的诠释与修正
3.1.1 “理”的疏解与区分
3.1.2 驳“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说
3.1.3 “理气之辨”
3.1.4 “理欲之辨”
3.2 戴震“反理学”说再考察
3.2.1 “反理学”说的由来与问题
3.2.2 “程朱”与“陆王”的差别对待
3.2.3 “敬其为人”,针对“其言”
3.2.4 貌离神合:戴震与“程朱”之同
3.3 《疏证》“反理学”的现实指向与理论逻辑
3.3.1 “反”的重心:“祸民”
3.3.2 “理学”的主体:“今之治人者”
3.3.3 理论逻辑:“人心”居中
3.3.4 附论:戴震学术思想分期的问题
第4章 《疏证》的宗旨
4.1 《疏证》尊孟的缘由
4.1.1 作为经言依据
4.1.2 作为道统先师
4.1.3 作为学术宗主
4.2 《疏证》的“闻道”之旨
4.2.1 “闻道”的途径与方法
4.2.2 《疏证》对“道”的论述
4.2.3 “道”的层次与两种取向
第5章 《疏证》的意义
5.1 《疏证》对儒家思想传统的保守与开新
5.1.1 生生:“遂其生”的仁德与“相生养”之道
5.1.2 民本:“自下摩上”的视角与“人”的隐现
5.1.3 教化:“正人心”的志业与“美言”的警惕
5.2 从“义理”的探索到“哲学”的基础
5.2.1 “戴氏之义理”的探索
5.2.2 胡适的“新哲学”说及其问题
5.2.3 “情感哲学”与“语言哲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J]. 王汎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再论戴震学术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 漆永祥. 学术界. 2015(03)
[3]是反动还是继承——再论戴震哲学与朱熹理学的关系[J]. 徐玲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1)
[4]再论皖派与吴派的学术关系——以戴震与惠栋为例[J]. 吴根友.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5]关于《执拗的低音》[J]. 王汎森. 读书. 2013(11)
[6]严儒释之辨,破图貌之误——论戴震的佛学观[J]. 陶武. 学术界. 2013(08)
[7]戴震批判理学及其语言哲学之成立[J]. 刘梁剑. 思想与文化. 2012(00)
[8]《孟子私淑录》成书年代辨[J]. 赵永磊. 文献. 2012(04)
[9]论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因缘——“理”与“道”的新诠[J]. 郑吉雄. 文史哲. 2011(03)
[10]试论戴震理欲说与其人品的关系[J]. 祝总斌. 北大史学. 2010(00)
硕士论文
[1]戴震理欲观及其时代意义[D]. 许兵.南昌大学 2014
[2]《孟子字义疏证》训诂研究[D]. 孔媛媛.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蘇正道.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 王娟.湘潭大学 2011
[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 梁拯.河南大学 2011
[6]《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D]. 汤慧兰.南昌大学 2006
[7]《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 张迎春.安徽大学 2004
[8]《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 张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1
本文编号:3218297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戴震学术形象变迁的反思
1.2 现状与问题:《疏证》专题研究述评
1.3 选题价值与研究思路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疏证》的背景
2.1 清初以来的儒学新风
2.1.1 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
2.1.2 “经学即理学”说
2.1.3 考证学典范及其超越
2.2 汉宋之争的问题
2.2.1 汉宋之争的由来
2.2.2 汉宋之争的意涵
2.2.3 戴震的不争汉宋
2.3 儒释之辨的问题
2.3.1 士林佛学的兴起
2.3.2 戴震与彭绍升之辨
2.3.3 儒释之辨的三个层次
第3章 《疏证》的内容
3.1 《疏证》对“理”的诠释与修正
3.1.1 “理”的疏解与区分
3.1.2 驳“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说
3.1.3 “理气之辨”
3.1.4 “理欲之辨”
3.2 戴震“反理学”说再考察
3.2.1 “反理学”说的由来与问题
3.2.2 “程朱”与“陆王”的差别对待
3.2.3 “敬其为人”,针对“其言”
3.2.4 貌离神合:戴震与“程朱”之同
3.3 《疏证》“反理学”的现实指向与理论逻辑
3.3.1 “反”的重心:“祸民”
3.3.2 “理学”的主体:“今之治人者”
3.3.3 理论逻辑:“人心”居中
3.3.4 附论:戴震学术思想分期的问题
第4章 《疏证》的宗旨
4.1 《疏证》尊孟的缘由
4.1.1 作为经言依据
4.1.2 作为道统先师
4.1.3 作为学术宗主
4.2 《疏证》的“闻道”之旨
4.2.1 “闻道”的途径与方法
4.2.2 《疏证》对“道”的论述
4.2.3 “道”的层次与两种取向
第5章 《疏证》的意义
5.1 《疏证》对儒家思想传统的保守与开新
5.1.1 生生:“遂其生”的仁德与“相生养”之道
5.1.2 民本:“自下摩上”的视角与“人”的隐现
5.1.3 教化:“正人心”的志业与“美言”的警惕
5.2 从“义理”的探索到“哲学”的基础
5.2.1 “戴氏之义理”的探索
5.2.2 胡适的“新哲学”说及其问题
5.2.3 “情感哲学”与“语言哲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J]. 王汎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再论戴震学术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 漆永祥. 学术界. 2015(03)
[3]是反动还是继承——再论戴震哲学与朱熹理学的关系[J]. 徐玲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1)
[4]再论皖派与吴派的学术关系——以戴震与惠栋为例[J]. 吴根友.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5]关于《执拗的低音》[J]. 王汎森. 读书. 2013(11)
[6]严儒释之辨,破图貌之误——论戴震的佛学观[J]. 陶武. 学术界. 2013(08)
[7]戴震批判理学及其语言哲学之成立[J]. 刘梁剑. 思想与文化. 2012(00)
[8]《孟子私淑录》成书年代辨[J]. 赵永磊. 文献. 2012(04)
[9]论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因缘——“理”与“道”的新诠[J]. 郑吉雄. 文史哲. 2011(03)
[10]试论戴震理欲说与其人品的关系[J]. 祝总斌. 北大史学. 2010(00)
硕士论文
[1]戴震理欲观及其时代意义[D]. 许兵.南昌大学 2014
[2]《孟子字义疏证》训诂研究[D]. 孔媛媛.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蘇正道.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 王娟.湘潭大学 2011
[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 梁拯.河南大学 2011
[6]《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D]. 汤慧兰.南昌大学 2006
[7]《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 张迎春.安徽大学 2004
[8]《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 张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1
本文编号:321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1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