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与民歌

发布时间:2017-04-26 21:00

  本文关键词:明代文人与民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人与民歌之结缘,有着悠久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异。概言之,中古及更早之前,文人与民歌结缘,基本上是走着“化俗为雅”、“俗为雅用”的路子,文人出于自己的艺术良心,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为雅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而到了明代,尤其是中晚明,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产生变异,部分文人一反传统,开始对“雅”文学的审美风格进行“俗”的追求。从李梦阳、李开先到袁宏道、冯梦龙,他们与民歌之结缘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中古色调的群体自觉,达到了“从雅到俗”、“以俗为雅”的雅俗之间真正平等的互动。那么,这种变异为什么会发生在明代呢?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在这种雅俗互动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怎样的情形?存与民歌、文学、文化所发生的一系列关联中,作为主导的文人,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样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这一些系列问题进行一个总体的探究。鉴于以往明代民歌研究多偏重于以“民歌”为本位的角度,本文将视角转换到“文人”身上,从文人这一主导因素着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文人和民歌结缘状态的考察,研究文人的心态、观念、文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在雅俗互动的背景下,这种结缘有着怎样的深层文化意蕴。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论证与描述相结合;具体论述中,注重文字与图表、数据相结合;涉及到一些弹性的概念,尽量采用描述性语言,或提出合理的推论,力求使论文更加客观、严密。 全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组成。绪论在对当前明代民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明代民歌的再定义问题,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提出以“文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的转换。同时也论证了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介绍了其创新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 正文分五章。第一章对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情形进行概述,以获得初步的了解。首先,概述明代之前文人与民歌结缘之传统,以探求文人与民歌之间、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所发生关系的作用规律,并明确文人和民歌在这一过程中所分别担任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对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背景和方式进行全面的考察,从外部和内部对其结缘之性质进行研究,初步明确其在商品经济、文化政策和社会思潮影响下,与此前历代在本质上所不同的近世色调。同时,对与民歌结缘之文人进行考察,从其生活年代、主要活动地域、社会身份等方面,研究其个人与民歌结缘如何具体受到时代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的理论接受。不同的文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学观念亦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其理解自然也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在对同一民歌特质的接受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各取所需”的情况。此外,从“人”的角度来将,不同的生活方式、气质秉性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民歌的“真”与“情”的理解。本节的主要任务,便是讨论明代文人对“真诗在民间”这一诗学命题中的“真”的不同阐释,以及对民歌之“情”从“泛情论”到“情爱论”的观念嬗变。鉴于冯梦龙首次赋予民歌以文体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非常超前的民歌观念,故将其单独论述。此外,本章也对反对民歌的声音(包括文学上的和道德上的)一并讨论。 第三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明代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最直接、最集中的是他们大量的拟民歌创作,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文人在进行拟民歌创作时微妙的心态。与拟民歌创作相关的,是明代文人的竹枝词创作,本章选取了几位对民歌进行理论揄扬的文人,研究其竹枝词创作与民歌观念及民歌创作的联系。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也影响到其诗歌、散曲的创作,这一作用,属于“雅文学世俗化”的一个方面。此外,创作接受还包括文人在写作白话小说时对民歌的使用。最后,则是明代文人对民歌热情的衰减。历来论者只重其“盛”,不重其“衰”,这无疑是研究环节上的一个缺失,本章末节即意在弥补这一缺失。 第四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传播所起的作用。首先,少数精英文人对某几类民歌的偏好,客观上扩大了此类民歌的影响。其次,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和《山歌》,流传甚广,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了解明代民歌的重要文本;更可贵的是,他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编辑原则和方法,对民歌的传播居功甚伟。第三,文人对民歌的传播所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实则在于广大与书坊主合作编选、刊刻各类民歌集的下层文人。民歌由单纯的传唱,到通过书坊而成为文木,是民歌传播史上意义重大的转变;而大量不知名的下层文人,无疑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最后,文人与民歌之结缘也并非完全是单向的,在某些方面,民歌也有一定的主导性,譬如民歌传播中对文人形象——“山人”的选择和映射。 第五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所涉及到两性观念的一些问题。作为“性张力”的缓释者,文人如何通过民歌中的情歌来达到这一目的?民歌及其他色情文学中的“欲女”形象,是怎样与贞女、才女一起,共同构建起明代文人的女性观的?文人热衷于创作嘲妓类的拟民歌,其文化心理又是怎样的?木章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结语是全文的总结,主要回顾了各章的重点内容,从宏观L对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状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属性进行了概括,并对雅俗互动背景下文人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明代 文人 民歌 文化 雅俗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5
  • 绪论15-30
  • 第一章 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述论30-86
  • 第一节 文人与民歌结缘之传统30-46
  • 1.1.1 从《诗经·国风》之编订说起31-34
  • 1.1.2 “汉乐府民歌”与文人诗34-38
  • 1.1.3 唐代文人与竹枝词38-42
  • 1.1.4 总结42-46
  • 第二节 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背景和途径46-65
  • 1.2.1 文人对民歌产生热情之背景47-56
  • 1.2.2 文人接触民歌之途径56-65
  • 第三节 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方式65-78
  • 1.3.1 对民歌进行理论揄扬之文人65-69
  • 1.3.2 对民歌进行辑录、整理之文人69-74
  • 1.3.3 于笔记、小说、戏曲中收录、引用民歌之文人74-76
  • 1.3.4 对民歌进行拟作、改写之文人76-78
  • 第四节 与民歌结缘之文人的分布特征78-86
  • 1.4.1 生活年代81-82
  • 1.4.2 主要活动地域82-84
  • 1.4.3 文人之身份84-86
  • 第二章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理论接受86-144
  • 第一节 “真诗在民间”——明代文人对民歌之“真”的探索历程86-113
  • 2.1.1 李东阳:“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88-91
  • 2.1.2 李梦阳:“真诗乃在民间”与“真诗果在民间”91-97
  • 2.1.3 李开先:“真诗只在民间”97-104
  • 2.1.4 袁宏道:“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104-111
  • 2.1.5 总结111-113
  • 第二节 从“泛情论”到“情爱论”——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阐释之转向113-123
  • 2.2.1 关于“泛情论”与“情爱论”114-115
  • 2.2.2 对民歌之“情”的“泛情论”阐释115-118
  • 2.2.3 由“泛情论”向“情爱论”之转变118-119
  • 2.2.4 对民歌之“情”的“情爱论”阐释119-122
  • 2.2.5 总结122-123
  • 第三节 冯梦龙的民歌观念123-137
  • 2.3.1 冯梦龙民歌观念形成之背景124-128
  • 2.3.2 冯梦龙的民歌观念128-137
  •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民歌的反对者137-144
  • 2.4.1 文学层面:以宗宋派为主138-140
  • 2.4.2 道德层面:正统士大夫140-144
  • 第三章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144-207
  • 第一节 文人的拟民歌创作144-155
  • 3.1.1 文人拟民歌创作之概况145-147
  • 3.1.2 文人拟民歌创作之心态147-153
  • 3.1.3 文人拟民歌创作之特点153-155
  • 第二节 文人的竹枝词创作155-165
  • 3.2.1 明代文人竹枝词的性质156-158
  • 3.2.2 与民歌结缘之明代文人的竹枝词创作158-163
  • 3.2.3 总结163-165
  • 第三节 白话小说中的民歌——以《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为例165-181
  • 3.3.1 文本的选择——《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166
  • 3.3.2 《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中的民歌166-169
  • 3.3.3 民歌在小说文本中的作用169-178
  • 3.3.4 由《金瓶梅词话》谈明代民歌的流行情况178-181
  • 第四节 明中后期文学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81-193
  • 3.4.1 诗歌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82-190
  • 3.4.2 散曲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90-193
  • 第五节 明代文人对民歌热情的衰减193-207
  • 3.5.1 晚明文学视野下的空谷绝响194-196
  • 3.5.2 外因: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回归196-201
  • 3.5.3 内因:民歌的性质、角色和体制201-207
  • 第四章 明代文人与民歌传播207-249
  • 第一节 文人与民歌之结缘方式与民歌传播207-218
  • 4.1.1 李梦阳、何景明与《锁南枝》208-210
  • 4.1.2 李开先与《市井艳词》210-213
  • 4.1.3 冯梦龙与《挂枝儿》、《山歌》213-216
  • 4.1.4 文人小群体间的品评与民歌传播216-218
  • 第二节 文人、书坊与民歌传播218-230
  • 4.3.1 现存文人编选、书坊刻印的民歌选集219-220
  • 4.3.2 书坊刻印民歌选集的时间分布220-224
  • 4.3.3 编选民歌选集之文人的地域分布224-227
  • 4.3.4 刊刻民歌选集之书坊的地域分布227-230
  • 第三节 冯梦龙的民歌编辑原则和方法230-239
  • 4.2.1 冯梦龙民歌编辑的原则——“从俗谈”231-235
  • 4.2.2 冯梦龙民歌编辑的具体方法235-239
  • 第四节 山人:民歌传播与文人形象239-249
  • 4.4.1 明代山人的世俗化240-243
  • 4.4.2 明代山人形象的文学书写243-244
  • 4.4.3 《山人歌》——山人形象与民歌传播244-249
  • 第五章 明代文人、民歌与两性观念249-291
  • 第一节 “性张力”下的文人心态249-260
  • 5.1.1 “性张力”的提出及其含义250-253
  • 5.1.2 关于礼教和明代社会的再认识253-254
  • 5.1.3 “性张力”作用下的文人心态254-260
  • 第二节 贞女、才女和欲女——明代文人女性观的构建260-277
  • 5.2.1 贞女书写:文人对于贞女传记的热衷261-267
  • 5.2.2 才女品评:文人对于女性文集的编纂267-271
  • 5.2.3 欲女窥视:文人对于异性情色的关注271-277
  • 第三节 明代文人拟作嘲妓类民歌的文化分析277-291
  • 5.3.1 文人嘲妓的文化溯源278-280
  • 5.3.2 广大下层妓女的实际境遇280-283
  • 5.3.3 明代文人拟作嘲妓类民歌的文化分析283-291
  • 结语291-295
  • 参考文献295-303
  • 致谢303-305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05

  本文关键词:明代文人与民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9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b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