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模糊数量表达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23:00

  本文关键词:汉越模糊数量表达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指导,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从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用文化等方面对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中的各种模糊数量表达进行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共性和个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模糊量的本质特征以及影响模糊量表达的语言文化及认知因素。 本文将汉越语的模糊数量表达分为模糊实量和模糊虚量两大类。根据取值范围及表量特征,模糊实量又分成四大类: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只确定一端界限的模糊数量和上、下界限都确定的模糊数量以及由两种模糊方式结合构成的模糊数量;根据构成成分的语法特点,模糊虚量又分为四类:由代词构成的模糊虚量、由数词构成的模糊虚量、由单位词构成的模糊虚量、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另外,由于汉越时间模糊虚量的表达形式均极其丰富,我们将其视为特别的一类进行探讨。 论文的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有关现代汉语和越语模糊量研究的现有成果作了简要的回顾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模糊数量的概念、相关术语以及分类问题作了阐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描述分析汉语和越语不同形式的模糊实量表达、模糊虚量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模糊实量表达、模糊虚量表达进行比较。第四章分析汉越语模糊数量表达的语用文化特点并从模糊数量表达探讨中越文化特征的异同。第五章对数量的模糊性以及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共性和个性做了总结并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汉越模糊数量表达大同小异。汉越模糊数量表达在构成形式、模糊性特征以及语用文化特征等方面大致相近,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两种语言内部语法规则造成的不同之处。从汉越模糊数量的共性和个性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模糊量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大于个性,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事物的模糊认知方式大致上是相同的。
【关键词】:汉语 越语 模糊数量 模糊实量 模糊虚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H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2
  • 0. 绪论12-19
  • 0.1 研究背景12-13
  • 0.1.1 模糊现象的界定12
  • 0.1.2 数量的模糊性12-13
  • 0.1.3 汉语和越南语模糊数量的异同13
  • 0.2 研究意义13-14
  • 0.3 研究现状14-16
  • 0.3.1 中国模糊数量的研究现状14-15
  • 0.3.2 越南模糊数量的研究现状15
  • 0.3.3 汉越模糊数量比较研究15-16
  • 0.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6-17
  • 0.4.1 语料来源16
  • 0.4.2 研究方法16-17
  • 0.5 论文的结构框架17-19
  • 1. 汉越模糊语义及模糊数量的界定与分类19-28
  • 1.1 模糊语义的界定与分类19-26
  • 1.1.1 模糊的定义19-20
  • 1.1.2 模糊的根源20-21
  • 1.1.3 模糊的特征21-23
  • 1.1.4 语义模糊性与相关现象23-24
  • 1.1.5 模糊语义的分类24-26
  • 1.2 模糊数量的定义与分类26-27
  • 1.2.1 “数”、“量”、“模糊数量”26
  • 1.2.2 模糊数量的分类26-27
  • 1.2.3 关于模糊数量研究的一些术语27
  • 1.3 本章小结27-28
  • 2. 汉越模糊实量表达比较分析28-48
  • 2.1 模糊实量的概念与构成28
  • 2.2 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28-34
  • 2.2.1 方位模糊限制词28-30
  • 2.2.2 估测类模糊限制词30-34
  • 2.3 只确定一端界限的模糊数量34-41
  • 2.3.1 接近某个精确数值的模糊数量34-36
  • 2.3.2 多于某个精确数值的模糊数量36-39
  • 2.3.3 确定极限值的模糊数量39-41
  • 2.4 上、下界限都确定的模糊数量表达41-43
  • 2.4.1 由连接词与数量词构成41-42
  • 2.4.2 相连两数组合42-43
  • 2.4.3 相间两数组合43
  • 2.4.4 汉越语上、下界限都确定的模糊数量表达比较分析43
  • 2.5 两种模糊方式的混合组合情况比较43-45
  • 2.6 本章小结45-48
  • 2.6.1 关于模糊实量修饰的对象45-46
  • 2.6.2 汉越模糊限制词的总结比较46-47
  • 2.6.3 模糊实量中参照数值的总结比较47
  • 2.6.4 模糊实量的总体特征47-48
  • 3. 模糊虚量表达比较分析48-79
  • 3.1 由代词构成的模糊虚量48-49
  • 3.1.1 “多少”的模糊性特征48-49
  • 3.1.2 “Baonhieu”的模糊性特征49
  • 3.1.3 模糊代词“多少”和“Bao nhieu”比较分析49
  • 3.2 由数词构成的模糊虚量49-61
  • 3.2.1 “两”和“Doi”的模糊性特征50-51
  • 3.2.2 “几”、“数”和“Vai”、“May”的模糊性特征51-53
  • 3.2.3 “若干”、“一些”和“Mot so”、“Mot vai”的模糊性特征53-56
  • 3.2.4 “一点儿”和“Mot chut”、“Motit”的模糊性特征56-58
  • 3.2.5 “半”和“Nua”的模糊性特征58-60
  • 3.2.6 十进制单位构成的模糊虚量60-61
  • 3.3 汉越由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1-64
  • 3.3.1 汉越由容器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1-63
  • 3.3.2 汉越由集合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3-64
  • 3.4 汉越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4-68
  • 3.4.1 汉语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4-65
  • 3.4.2 越南语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65-67
  • 3.4.3 汉越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分析67-68
  • 3.5 汉越模糊时间虚量比较68-75
  • 3.5.1 时间的定义与时间词语的定义68
  • 3.5.2 汉越模糊时间虚量的分类与表达形式68-74
  • 3.5.3 汉越模糊时间虚量比较总结74-75
  • 3.6 本章小结75-79
  • 3.6.1 模糊虚量的模糊性特征分析75-76
  • 3.6.2 “一/Mot+名词”表模糊虚量的结构意义76
  • 3.6.3 主观性对模糊性的影响76
  • 3.6.4 汉越模糊虚量表达比较总结76-79
  • 4.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使用特点及文化特征79-88
  • 4.1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实际使用特点分析79-81
  • 4.1.1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在口语交际中的使用特点79-80
  • 4.1.2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在书面文件中的使用特点80-81
  • 4.2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文化特征比较81-86
  • 4.2.1 汉越模糊数数量表达文化特征的相同之处81-83
  • 4.2.2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文化特征的差异83-86
  • 4.3 本章小结86-88
  • 5. 数量的模糊性及汉越语模糊数量表达总结88-93
  • 5.1 构成及影响数量模糊性的因素88-89
  • 5.2 不同类别模糊数量的模糊性比较89
  • 5.3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共性和个性总结89-92
  • 5.3.1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共性89-91
  • 5.3.2 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个性91-92
  • 5.4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92-93
  • 附录93-110
  • 一、汉越模糊实量表达比较表93-100
  • 1. 汉越确定中间模糊数量表达比较表93-95
  • 2. 汉越只确定一端界限的模糊数量表达比较表95-98
  • 3. 汉越上下限都确定的模糊数量表达比较表98-99
  • 4. 两种模糊方式的结合构成的模糊数量表达比较表99-100
  • 二、汉越模糊虚量表达比较表100-110
  • 5. 汉越由代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表100
  • 6. 汉越由数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表100-103
  • 7. 汉越由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表103-105
  • 8. 汉越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表105-107
  • 9. 汉越模糊时间虚量表达比较表107-110
  • 主要参考文献110-116
  • 致谢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奚强;;模糊限制词语义分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George Lakoff;廖东平;;模糊限制词和语义标准[J];国外语言学;1982年02期

3 文旭;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4 吕公理;语言模糊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5 王红旗;;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7 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汉越模糊数量表达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9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