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专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10:53
  专字是特为表示某一专义而造的字。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汉字,专字的表意功能、字形结构以及造字手段均体现出异于一般汉字的鲜明特点。本文对汉字发展史上几个重要时期的典型专字进行了整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专字的功能演变、造字手段以及不同时期专字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并尝试性地运用认知语言学以及符号学的一些理论来解释专字的成因和功用。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专字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所用到的材料及专字的收集整理方法
第一章 专字的名称、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专字的定义及名称
    第二节 专字与分化字
    第三节 专字与异体字、类化字、俗字
第二章 专字功能研究
    第一节 专字的语符功能
    第二节 专字的超语符功能
    第三节 专字功能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古文字时期专字的整理与分类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行为动作的专字
    第二节 金文中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动作的专字
        三、表示性状的专字
        四、表示超语符意义的专字
    第三节 战国文字中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动作的专字
        三、表示事物性状的专字
        四、具有数量词性质的专字
        五、表示超语符意义的专字
第四章 今文字时期专字的整理与分类
    第一节 汉魏六朝碑刻中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动作的专字
        三、表示事物性状的专字
        四、表示超语符意义的专字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动作的专字
        三、表示性状的专字
        四、表示佛经专有名词的专字
        五、表示超语符意义的专字
    第三节 当今社会流行的专字
        一、表示名物的专字
        二、表示动作的专字
        三、表示超语符意义的专字
        四、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专字
第五章 各个时期专字特点
    第一节 古文字时期专字的特点
    第二节 隶楷时期专字的特点
    第三节 当今社会流行专字的特点
第六章 专字造字手段分析
    第一节 增添形符或意符形成专字
    第二节 改换形符或意符形成专字
    第三节 增添体现特殊寓意的字符形成专字
    第四节 通过合文的方式形成专字
    第五节 改变原字符的字形形成专字
    第六节 多字符组合会意形成专字
    第七节 造字手段特殊的专字
第七章 专字理论新探
    第一节 汉字专字问题的原型范畴理论阐释
    第二节 汉字专字的语义标记和意图定点功能
附录 各时期专字例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J]. 李运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论“侵”字源流及楚简“(帚戈)”“■”的专用字性质[J]. 张为.  龙岩学院学报. 2015(03)
[3]合形字:一种特殊类型的方言用字[J]. 朱承平,孙春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4]汉字形旁类化研究[J]. 毛远明.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5]论专字的本质及成因[J]. 金国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6]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学考察[J]. 董琨.  中国语文. 2001(04)
[7]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J]. 张涌泉.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2)
[8]甲骨文田猎、畜牧及与动物相关字的异体专用[J]. 刘兴林.  华夏考古. 1996(04)
[9]敦煌文书类化字研究[J]. 张涌泉.  敦煌研究. 1995(04)
[10]论高语境词和低语境词[J]. 孟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

博士论文
[1]甲骨文字用研究[D]. 夏大兆.安徽大学 2014
[2]敦煌文献避讳研究[D]. 窦怀永.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5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15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