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以《经筵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8-26 04:58
  宋代文治治国导向,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经筵制度的定型,帝学应运而生,成为了宋代儒学发展的新动向。宋代士大夫以经筵为平台,纷纷致力于学术思想体系的撰述与建构,通过经典诠释的优先权,影响帝王及其政治实践。自从范祖禹首倡帝王之学谓之“大学”以来,《大学》在帝学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正学引导帝王,以道统规范治统,致君尧舜的新帝学意识,具有以内圣之学的特征,并与宋代之前重在功利权谋、架驱臣民的帝王术相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帝学是宋代兴起并由宋儒从士大夫的立场出发建构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君德成就为根本,以尧舜圣王为榜样,指导帝王为学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的学问与理论体系。帝学理论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过程,实质就是帝王理想“角色”不断被士大夫“期待”与“塑造”的过程。与帝学发展相适应,一种以崇尚义理为特征的新经学体例——“经筵讲义”逐渐产生,成为了儒家士大夫诠释经旨义理,对帝王进行教育的教学讲稿与帝学教材而流传开来。它既是宋代学术由传统章句训诂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型的结果,又是经筵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产物,还是士大夫建构帝王之学的重要载体,寄寓了其重构政治社会秩序,致君尧舜的王道理想,是理...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帝王之学研究状况综述
        1.2.2 经筵讲义研究状况综述
        1.2.3 朱熹《大学》与“帝学”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宋代新帝学意识的兴起与经筵讲义的形成
    2.1 宋代士大夫的崛起与经筵制度的定型
        2.1.1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2.1.2 宋代经筵制度的定型
    2.2 宋代新帝学意识的兴起
        2.2.1 “学”“道”“治”之间:帝王与士大夫的价值追求
        2.2.2 经以治身,史以考变:帝学经典体系的新探索
        2.2.3 帝王之学谓之“大学”:帝学思想框架的呈现
        2.2.4 帝王之学与士大夫之学:帝学概念的界定
        2.2.5 宋代帝学兴起的原因
    2.3 宋代经筵讲义的形成与特点
        2.3.1 经筵讲义的萌芽与形成
        2.3.2 经筵讲义的发展与流传
        2.3.3 经筵讲义的特点
第3章 朱熹入侍经筵及其帝学理念的确立
    3.1 朱熹的生平及入侍经筵
        3.1.1 朱熹的生平
        3.1.2 朱熹入侍经筵
    3.2 《大学》与朱熹帝学理念的确立
        3.2.1 朱熹帝学思想的萌芽
        3.2.2 朱熹帝学思想的发展
        3.2.3 朱熹帝学思想的定型
第4章 朱熹以理学建构帝学
    4.1 儒家正学与帝学架构
        4.1.1 帝学辩证:儒家正学
        4.1.2 帝学架构:《大学》
    4.2 帝学依据:天理人性
        4.2.1 个体去蔽复性、修身立德的需要
        4.2.2 帝王修已治人、治国理政的需要
    4.3 帝学目标:内圣外王
        4.3.1 理气与物欲:“明德”之“明”与“不明”
        4.3.2 明明德的内涵:“自明”与“新民”
        4.3.3 止于至善:明德、新民之标的
        4.3.4 盛德至善:圣王的德业事功
    4.4 帝学的实现:“道”与“治”的融合
        4.4.1 格物致知:为学最为先务
        4.4.2 诚意正心:修身立德之要
        4.4.3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第5章 朱熹的《经筵讲义》与帝学
    5.1 朱熹《经筵讲义》与《大学章句》比较:基于帝王之学与士大夫之学的视角
        5.1.1 经典诠释目的不同
        5.1.2 经典诠释体例有别
        5.1.3 经典诠释方式有异
        5.1.4 语言表述风格不同
    5.2 朱熹《经筵讲义》的帝学主体意识
        5.2.1 道德自觉性与主体性:圣王理想实现的关键
        5.2.2 认知来源与过程:天命在我、知之在我
        5.2.3 道德践履与成就:其机在我、至善在我
        5.2.4 诠释宗旨:为学修身的“第一义”与“第二义”
    5.3 朱熹帝学与《经筵讲义》
        5.3.1 朱熹“帝学”理论体系的理学特征
        5.3.2 朱熹以《经筵讲义》建构帝学的原因
    5.4 朱熹帝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法互补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J]. 朱汉民,胡长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2)
[2]六艺与儒家子学的思想差异[J].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2017(01)
[3]《四书》本《大学》与《礼记·大学》:两种文本的比较[J]. 李纪祥.  文史哲. 2016(04)
[4]“心者,人君之本”——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J]. 夏福英.  原道. 2015(01)
[5]南宋经筵讲读方式概述[J]. 马元元,任克宁.  兰台世界. 2015(12)
[6]《黄帝四经》中的帝王“南面之术”[J]. 秦锋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7]朱熹《大学章句》“诚意”注解定本辨析[J]. 陈林.  孔子研究. 2015(02)
[8]论袁燮《絜斋毛诗经筵讲义》的受众意识[J]. 张实龙.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02)
[9]建构“帝王之学”的知识体系——真德秀《大学衍义》“格物致知之要”解析[J]. 夏福英,姜广辉.  中国哲学史. 2015(01)
[10]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J]. 苏费翔.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博士论文
[1]“帝王之学”视域下之《大学衍义》研究[D]. 夏福英.湖南大学 2015
[2]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D]. 柴永昌.西北大学 2014
[3]北宋皇帝重教研究[D]. 魏彦红.河北大学 2014
[4]二程政治哲学研究[D]. 敦鹏.河北大学 2013
[5]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 邹贺.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 张勇.西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论朱熹的《大学》研究[D]. 李思远.西北大学 2013
[2]两宋经筵与学术[D]. 吴晓荣.南京大学 2013
[3]龚原《周易新讲义》研究[D]. 范丽琴.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论《四书章句集注》成书及文献学特色[D]. 朱悦坤.中南民族大学 2009
[5]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D]. 马元元.河北大学 2008
[6]《四书章句集注》训诂研究[D]. 国建强.新疆师范大学 2005
[7]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 王晓军.陕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63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63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