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中国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系统化了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指文化渊源、文化特征、文化精神等,具有历史继承、面向实践、先进导向和民族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因素。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融合借鉴和提升以及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关研究并不系统、不深入。本文坚持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支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力量。第一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文化结构中的最深层的、隐形的东西,是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精神性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文化具有历史传承、国民教化、民族凝聚与社会调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与文化之间存在融合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政党理论创造的灵魂,是实现民众理论武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先进理论有助于实现文化现代化,科学理论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造中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理性务实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路线。丰厚而坚实的文化底蕴,对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强化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内容的总和,可以说包罗万象。狭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审美情趣的总和。本文使用狭义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社会理想、思想精华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理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等重要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中国古人具有天下观,遵循礼仪,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协和万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了社会和谐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爱国主义传统,赋予爱国主义思想新的内涵,把爱国主义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体现了敢于担当、居安思危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原则。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中的传承与丰富。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先进文化,主要包括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本文从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发展与内容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包含着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公仆精神等时代精神;继承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丰富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思想观念;继承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和贪污腐化,倡导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做到“三严三实”;继承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防止出现“左”的过火批判,依照“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领导干部带头,在批判与自我批评中提高党性修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中国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突出问题意识,不断创新理论。第四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基本特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和民主法治原则,其中民主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政党政治和分权制衡,法治原则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其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理性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献身精神。市场意识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契约精神。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结语部分阐述了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应增强理论创造的文化自觉,用中国历史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中国立场,运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国问题;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科学地吸纳一切有益的现代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文化韵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底蕴 主流文化 中华现代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导论14-30
-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14-27
- 二、研究意义27-28
- 三、研究方法28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28-30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理论阐释30-58
- 第一节 文化及其社会作用30-36
- 一、文化及相关概念30-35
-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35-36
- 第二节 理论与文化的关系36-42
- 一、文化对理论创造和理论武装的意义36-39
- 二、理论对文化发展的作用39-42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中的文化自觉42-54
-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43-47
- 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47-49
- 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49-50
- 四、理性务实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50-54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54-58
- 一、增强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54-55
- 二、提升了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55-56
- 三、强化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56-58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58-90
- 第一节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58-67
- 一、小康和大同的社会理想59-63
- 二、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63-67
- 第二节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67-85
- 一、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67-73
- 二、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73-75
- 三、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75-80
- 四、自强不息和革故鼎新的精神80-85
- 第三节 继承和提升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85-90
-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85-86
- 二、辩证思维方式86-90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90-125
- 第一节 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90-96
- 一、革命精神90-93
- 二、创业精神93-96
- 第二节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96-111
- 一、密切联系群众96-102
- 二、艰苦奋斗102-106
-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106-111
- 第三节 坚持和遵循基本思想原则111-125
- 一、独立自主111-116
- 二、实事求是116-121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1-125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125-163
- 第一节 学习和吸纳现代化理论125-134
- 一、现代化理论125-131
- 二、现代性特征131-134
- 第二节 吸收和借鉴现代思想观念134-163
- 一、自由平等人权观念134-142
- 二、民主法治原则142-151
- 三、科学精神151-156
- 四、市场意识156-163
- 结语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163-165
- 参考文献165-172
- 后记172-1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3 朱谐汉;洪秀全的社会理想与太平天国的兴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5 冯雷;海外人士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1期
6 韩云川;坚持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张汝伦;文化研究三题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赵英南;郑钟昊;李冬梅;;中国的软实力:讨论、资源与前景[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4期
9 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铁庵;;通往和谐之路:马克思主义、儒家与和谐概念[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2期
10 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真 马承伦 张勇;[N];解放军报;2006年
2 丁建庭;[N];南方日报;2014年
3 王湘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教授 蒋国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