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13:13

  本文关键词: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历史环境作为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承载基础,必然成为保护主体对象。历史环境具有抽象和具象融合的二元属性。从已实施的保护措施来看,政府主导的保护和更新措施受限于现实状况,更多情况下只能够将大运河的历史环境简化为单一的物质环境,而不能进一步在抽象环境层面有所建树。可以预见,仅仅物质途径的保护应对难以实现大运河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尤其是遗产价值的长期增值。因此,必须突破传统唯物保护观的束缚,开拓物质和人文融于一体的保护新思路。 研究遵循“目标预设——问题发掘——理念建构——方法支撑——措施验证”的逻辑,采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化发生学方法、多尺度分析方法,以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性保护为切入点,基于文化治理的思维角度和文化规划的方法途径,通过对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沿线历史环境文化性的研究,试图理清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困难的内在根源,建立大运河历史环境的空间性与文化性的保护关联,找到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和遗产增值的文化途径。 研究分析了大运河演变背景和保护问题。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演变、申遗的过程影响、保护中暴露的矛盾研究,全方面了解申遗成功后制约大运河可持续保护的背景条件,明确可持续保护的主要对象“大运河历史环境”。 研究发现了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矛盾根源。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从“文化”角度切入“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研究。引入文化公共物品的概念,分析“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生机理——“纳什均衡”,发现单纯依靠空间规划管理实施和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弱控制力缺陷,进而提出解决矛盾的“文化”基本方向。 研究提出了大运河文化治理的理念和文化规划的方法论。构建文化治理的理念、目标、原则以及文化规划的框架,从风貌整体控制、文化空间行为的引导培育、文化协作治理的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构成契合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目标的文化专项规划内容,并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规划实践进行了实证。 研究最终得出了4点结论:“申遗”成功意味对“活态”大运河的可持续保护正式启动;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是可持续保护的矛盾之源和解困之道;文化治理理念是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战略思想;文化规划方法是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大运河 申遗成功 历史环境 可持续保护 文化公共物品 文化治理 文化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4.114;K878.4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4
  • 1 绪论14-31
  • 1.1 研究缘起14-20
  • 1.1.1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意义14-16
  • 1.1.2 申遗成功后又遭“除名”的先例警示16-19
  • 1.1.3 申遗成功后“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保护19-20
  • 1.2 研究目的20-21
  • 1.3 相关概念辨析21-26
  • 1.3.1 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21-22
  • 1.3.2 历史环境22-24
  • 1.3.3 可持续保护24-26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6-29
  • 1.4.1 研究内容26-28
  • 1.4.2 技术路线28-29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29-31
  • 1.5.1 研究方法29
  • 1.5.2 可能的创新点29-31
  • 2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申遗影响和遗产环境仿真更新31-49
  • 2.1 大运河历史演变过程31-41
  • 2.1.1 河道演变过程31-37
  • 2.1.2 历史环境演变过程37-40
  • 2.1.3 历史环境构成要素40-41
  • 2.2 申遗对大运河保护的影响41-44
  • 2.2.1 申遗过程中的重要事件41-43
  • 2.2.2 申遗对保护的影响43-44
  • 2.3 大运河遗产关联历史环境的仿真更新困惑44-48
  • 2.3.1 仿真更新表象44-46
  • 2.3.2 资本运作本质46-47
  • 2.3.3 困惑及解惑方向47-48
  • 2.4 本章小结48-49
  • 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及发展趋势49-71
  • 3.1 研究现状49-59
  • 3.1.1 文化视域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拓展49-53
  • 3.1.2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政策和文化规划53-57
  • 3.1.3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专项保护策略57-59
  • 3.2 实践现状59-69
  • 3.2.1 流域尺度的遗产可持续保护:美国伊利运河59-62
  • 3.2.2 城市尺度的战略性规划和行动:比利时安特卫普62-65
  • 3.2.3 社区尺度的公众参与培育过程:日本小樽运河65-69
  • 3.3 发展趋势69-70
  • 3.4 本章小结70-71
  • 4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影响71-85
  • 4.1 公共物品理论71-78
  • 4.1.1 公共物品的概念71-72
  • 4.1.2 公共物品的类型72-75
  • 4.1.3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75-78
  • 4.2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78-80
  • 4.2.1 文化公共物品的特征78-79
  • 4.2.2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79-80
  • 4.3 文化公共物品管理困境下的治理转型80-84
  • 4.3.1 文化公共物品管理的双重风险80-82
  • 4.3.2 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的管理困境82-84
  • 4.3.3 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的治理转型84
  • 4.4 本章小结84-85
  • 5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治理理念和文化规划框架85-101
  • 5.1 作为制度性规划的“治理”解读85-92
  • 5.1.1 治理产生的背景85-87
  • 5.1.2 治理的基本含义87-89
  • 5.1.3 城市治理的典型模式89-92
  • 5.2 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治理理念92-96
  • 5.2.1 文化治理的概念92-94
  • 5.2.2 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治理理念94-96
  • 5.3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规划框架96-100
  • 5.3.1 文化规划的定位96-97
  • 5.3.2 文化规划的内容97
  • 5.3.3 文化规划的流程97-98
  • 5.3.4 文化规划的方法98-100
  • 5.4 本章小结100-101
  • 6 文化专项规划Ⅰ: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整体控制101-116
  • 6.1 风貌的概念、要素和载体101-107
  • 6.1.1 风貌概念及近义词辨析101-103
  • 6.1.2 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要素构成103-105
  • 6.1.3 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载体结构105-107
  • 6.2 风貌整体控制的关键问题107-111
  • 6.2.1 对风貌现状的全面客观评价107-110
  • 6.2.2 对风貌变化的整体引导控制110-111
  • 6.3 风貌整体控制规划编制框架111-115
  • 6.3.1 目标和原则111-113
  • 6.3.2 程序和内容113-114
  • 6.3.3 技术和方法114
  • 6.3.4 整治设计延续114-115
  • 6.4 本章小结115-116
  • 7 文化专项规划Ⅱ:大运河历史环境中文化空间行为的引导培育116-136
  • 7.1 文化生产行为:大运河文化产业培育116-124
  • 7.1.1 发展背景: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崛起116-117
  • 7.1.2 培育基础:沿大运河产业地块的文化创意转型升级117-120
  • 7.1.3 引导战略:地域化、人性化、多元化的配套机制建立120-123
  • 7.1.4 规划策略:集中与分散的混合123-124
  • 7.2 文化消费行为:大运河创意旅游开发124-131
  • 7.2.1 发展背景:文化旅游的创意升级124-126
  • 7.2.2 培育基础: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126-128
  • 7.2.3 引导战略:基于遗产廊道的创意旅游新模式建构128-130
  • 7.2.4 规划策略:游线系统、解说系统和流域协作130-131
  • 7.3 文化福利行为:“大运河共同体”历史住区营造131-135
  • 7.3.1 发展背景:社区共同体的衰落和文化复兴131-132
  • 7.3.2 培育基础:大运河历史住区的可持续危机132-134
  • 7.3.3 引导战略:“大运河共同体”意识下的历史住区建构134-135
  • 7.3.4 规划策略:物质配套微调和人文环境升级135
  • 7.4 本章小结135-136
  • 8 文化专项规划Ⅲ: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协作治理的组织和保障136-152
  • 8.1 文化协作的利益相关者136-140
  • 8.1.1 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理论136-138
  • 8.1.2 文化协作中利益相关者类型138-140
  • 8.1.3 公众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140
  • 8.2 文化协作框架的基本构建140-147
  • 8.2.1 既有管理模式的问题140-142
  • 8.2.2 文化协作的总体思路142-144
  • 8.2.3 文化协作的基本原则144-145
  • 8.2.4 文化协作的过程框架145-147
  • 8.3 文化协作实施的保障条件147-151
  • 8.3.1 法规保障147-148
  • 8.3.2 资金保障148-150
  • 8.3.3 技术保障150-151
  • 8.4 本章小结151-152
  • 9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环境的文化规划治理实践152-176
  • 9.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发展概况152-160
  • 9.1.1 地理范围152-153
  • 9.1.2 河道建设历程153-155
  • 9.1.3 历史环境演变155-157
  • 9.1.4 文化形态和文化遗产157-160
  • 9.2 “申遗”成功前相关规划梳理160-164
  • 9.2.1 规划编制体系160-161
  • 9.2.2 重要规划解析161-163
  • 9.2.3 规划成果评价163-164
  • 9.3 “申遗”成功后的文化规划治理实践164-175
  • 9.3.1 文化专项规划Ⅰ实践: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环境风貌控制规划(2014)164-170
  • 9.3.1.1 项目概况164
  • 9.3.1.2 技术路线164-165
  • 9.3.1.3 风貌提炼165-167
  • 9.3.1.4 目标策略167-169
  • 9.3.1.5 实施方法169-170
  • 9.3.2 文化专项规划Ⅱ、Ⅲ实践:杭州市拱墅区战略规划修编之文化专题(2012)170-175
  • 9.3.2.1 概况和定位170
  • 9.3.2.2 基础和瓶颈170-171
  • 9.3.2.3 目标和思路171-172
  • 9.3.2.4 策略和措施172-175
  • 9.4 本章小结175-176
  • 10 结论176-179
  • 10.1 研究结论176-177
  • 10.2 进一步工作方向177-179
  • 参考文献179-190
  • 作者简介190-191

  本文关键词: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6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