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

发布时间:2017-05-10 08:03

  本文关键词: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伽达默尔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为主要线索,并结合他的其他著作作为辅助线索来展开考察,着力梳理和展现他如何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则——人的自我理解,贯穿于他对各个哲学领域和哲学问题的研究之中。人的问题总是和时代的问题相生相连。传统理性主义的无节制扩张,催生了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而非理性主义似乎又无力安抚人的精神。伽达默尔以人的具体实践作为理解人的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表现为他对海德格尔关于哲学解释学的本质特征——“理解”问题的展开。在伽达默尔那里,理解就是自我理解,也可以表达为理解自我,而这个“自我”则指向于人的存在及其本性。这个“自我”是为个体所持有的,同时也是属于全社会历史的人的观念状态。阐明和理解自我这实质上表明了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也是他对文本等问题所要加以理解和解释的最深层含义。所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就是以人性关怀为主线而贯穿始终的。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对审美经验异化的批判作为其理论本质特征的突破口。他认为人在审美意识和历史意识中产生的异化,是由于否定了人的有限性和历史性,而人拘禁于肉体维度的这种有限性是无法更改的。在承认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上,人才能超越其历史现实性而朝向永恒并不断超越自身。伽达默尔着力彰显语言的思辨性本质,并通过重启教化、实践智慧等概念来标识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路径,与海德格尔的此在论哲学相比较,他对人的自我理解既包含着对人的内在发生属性的认识,又蕴藏着对人外在发生的社会历史属性的把握。他对实践哲学的思考则进一步表明了不能仅把人的“自我”理解为追求理论之真,更要理解为追求实践之善,而价值功利是实践的本质,也是人性中更为根本的东西。本文分析并指出,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契合了人性关怀的主要致思方向,而且相比于其他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与人的自我意识有着更深入地开拓性理解,这些构成了他对人性关怀理论的一次超越。
【关键词】:理解 自我理解 人性关怀 实践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8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导言13-19
  • 1.选题缘由13-15
  • 2.论文的逻辑方法和内容安排15-19
  • 第1章 作为解释学基本特征的人的自我理解19-39
  • 1.1 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异化的批判21-26
  • 1.2 伽达默尔对历史意识异化的批判26-31
  • 1.3 伽达默尔对人对形而上学的趋求与工具理性僭越的论证31-39
  • 第2章 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与普遍人性如何可能39-51
  • 2.1 解释学作为哲学的普遍性40-44
  • 2.2 自我理解的普遍性44-51
  • 第3章 语言与人性密不可分51-69
  • 3.1 语言是存在的显现52-61
  • 3.2 人的自我超越与语言观表征的辩证法之路61-69
  • 第4章 从哲学解释学的实践本性看理解和人性69-89
  • 4.1 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复兴71-78
  • 4.2 实践合理性与实践哲学78-81
  • 4.3 理解与友谊81-89
  • 结语89-93
  • 参考文献93-98
  • 致谢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伽达默尔,潘德荣;论倾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H.G.伽达默尔;友谊与团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高新梅;;从伽达默尔的游戏观看人的主体性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4 J.格朗丹;何卫平;;历史主义的解释学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沈亚生;杨琦;;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卡斯腾·杜特 ,金惠敏;什么是实践哲学——伽达默尔访谈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何卫平;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黄小洲;;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与古代实践智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4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5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