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国际化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2:31
  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1949—),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其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风靡全球约40年,被译成50多种语言,畅销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和粉丝的肯定和追捧,形成持续不消的“村上春树热”。社会各界对村上春树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可是囿于语言文化、文献材料和学术视角的局限性,存在的问题也颇多,诸如对影响村上春树成名的环境因素、作者及作品的价值观、作者自我营销策略等问题研究相对零散、片面。另外,村上春树及其作品能跨越种族、国家等方面的限制,对于他走出国家,走出亚洲,世界成名的原因的考察和分析等研究不足。目前,学者尚未立足于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研究该问题。本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村上春树在世界成名的原因,该研究不仅能对现代作家创作和作品传播提供可参考性经验借鉴,也能为新时代中西方国际间进行有效的文化互惠交往提供可行性策略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能较为系统地考察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与日本其他作家的共性和差异。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由绪论、结论和四个章节共六个部分组成。本研究通过收集和梳理有关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文献,采用文本细读...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意义
第一章 村上春树成名环境因素及其价值观
    第一节 村上春树创作初因简介
    第二节 村上春树的成名环境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三、政治环境因素
        四、经济环境因素
        五、影响因素关系特点
    第三节 村上春树的价值观
        一、自由
        二、勇敢
        三、正直
        四、执着
        五、“政治介入”转变
第二章 村上春树文学作品特点分析
    第一节 特殊性
        一、作家思想的特殊性
        二、写作技巧的特殊性
        三、家庭结构的特殊性
    第二节 复杂性
        一、文化国际化
        二、文艺娱乐化
        三、宗教融入化
        四、神话关联性
    第三节 共鸣性
        一、由政治和亲情带来失望进而产生丧失感
        二、由追求个性带来的孤单感
        三、由脆弱诱发攻击性行为
第三章 自我营销策略
    第一节 在日本的自我营销
        一、适当的深居简出增加神秘感
        二、村上春树与出版社共同筹划营销计划和实施策略
    第二节 在美国的自我营销
        一、采用美式自我营销理念
        二、在美国村上春树与出版社共同筹划营销计划和实施策略
    第三节 村上春树作品被译主体性
        一、被译者的主体性
        二、翻译者的主体性
第四章 村上春树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性分析
    第一节 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推荐”和“翻译”的重要性
    第三节 诺贝尔文学奖的“轮流制”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期待视野”与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的接受[J]. 史歌.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2]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看林少华的翻译目的[J]. 赵桂超.  现代交际. 2015(10)
[3]《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对文学翻译的启示[J]. 左莉娜.  安顺学院学报. 2014(03)
[4]试论村上春树在中国的接受[J]. 徐子怡.  扬子江评论. 2013(06)
[5]试论村上春树小说比喻的陌生化倾向[J]. 王莹.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7)
[6]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J]. 刘研.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2)
[7]村上春树与华语圈——日本文学跨越国界之时[J]. 藤井省三,贺昌盛.  当代文坛. 2013(01)
[8]《挪威的森林》译作风格与译者因素[J]. 孙立春.  天中学刊. 2011(06)
[9]近三十余年日本、中国内地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 张敏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10]之于村上春树的物语:从《地下世界》到《1Q84》[J]. 林少华.  外国文学. 2010(04)

硕士论文
[1]《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 王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 赵敏.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4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94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