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3 19:10
本篇论文是以日本第一“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家学熏陶、中国因缘、从军体验和中国体验为考察核心,探究武田泰淳的文学历程和中国认知,发掘其包括侵华战争观在内的中国观特色,廓清其纷繁芜杂人生世界里的中国元素,界定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所谓的中国观,即为武田泰淳在其生命历程中对中国历史、文学、文化以及侵华战争等中国认知、中国思想的总和;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着重考察武田泰淳在少年、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结合少年武田泰淳生活时代日本政治、教育、军事状况的总体面貌,从其佛教寺院家庭出身和汉学熏陶的中国因缘视角切入,追溯其直至大学时代反感寺院生活的内在原因,梳理其参加无产阶级反帝反战运动、最终被迫“转向”,饱尝革命无望屈辱感的青春轨迹,进而透视出武田泰淳中国观萌芽阶段的时代特色。第二章主要将呈现1937年秋武田泰淳从军入伍之前的中国视域和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特色。论述和例证竹内好创立“中国文学研究会”的中日文学交流史意义,剖析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对武田泰淳实现青春梦想、救赎寺院生活烦恼、解脱“转向”屈辱感的特殊作用,厘清武田泰淳在精神上诀别佛教寺院生活的心...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二)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武田泰淳中国观之萌芽
第一节 净土宗寺院家庭与汉学熏陶
一、“大岛觉”的中国元素介入
二、反帝反战斗士的“泡影”
第二节 “异形者”的精神苦斗
一、“异形者”之自觉
二、《异形者》的主人公“柳”
三、笔谈、决斗与诀别
第三节 “红色和尚”的苦恼
一、斗士的“转向”
二、精神压抑的寺院生活
第四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前夕的武田和尚
一、大学时代的迷惘
二、日本中国研究的崭新面貌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创立的背景与条件
一、研究会的时代特征
二、竹内好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三、研究会的创意与现实困境
四、研究会时代武田泰淳的中国文学观
第二节 “谢冰莹事件”与《在日本狱中》
一、赴日留学的女作家谢冰莹
二、患难与共的友谊
三、武田泰淳的女侠情结
第三节 告别杜宣与受辱事件
一、挥泪的告别
二、被误解的耻辱
第四节 从少年迈向青年时代的人生困惑
一、从寺院少年到“红色和尚”
二、不平静的研究会时代
小结
第三章 从军时代与上海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战争考验下的良知
一、出征中国的矛盾心理
二、武田泰淳文学的发端
三、武田泰淳从军思考的核心
第二节 辎重兵眼里的“中国人”
一、《土民的表情》与《寄给北京诸位的诗》
二、武田从军思考的机缘与要义
三、《庐州风景》里的“小杨”姑娘
四、“小杨”的中国女性魅力
五、“研究会”被迫解散与《闪烁》
第三节 《司马迁》透露的“加害者”之苦闷
一、从军思考结晶之《司马迁》
二、耻辱感的慰藉
三、武田泰淳的“人”与“历史空间”
四、《司马迁》思想之余韵
五、被钳制的反战思想
小结
第四章 战后派作家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上海体验与武田的“灭亡”思想
一、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
二、《关于灭亡》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与女性
第二节 武田泰淳和他的《审判》
一、《审判》的写作动机
二、《审判》的整体评价与个性光泽
三、“杉”和“二郎”的形象
四、《审判》的反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蝮蛇的后裔》与军国主义批判
一、从自我告白到军国主义批判
二、《蝮蛇的后裔》的创作背景与人物
三、人物象征性的隐喻
四、异色的侵华战争批判
第四节 侵华战争再反省之《风媒花》
一、竹内好与武田泰淳的思想异同
二、《风媒花》中的“峰三郎”与“军地”
三、《风媒花》的特色与价值
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面貌
二、武田泰淳中国观、战争观之个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武田泰淳年谱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录与想象:论武田泰淳“上海”系列文学[J]. 匡伶,邱雅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武田泰淳的自我认知与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以《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为中心[J]. 周翔.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3]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与战争反思[J]. 冯裕智. 日本问题研究. 2016(05)
[4]罪恶、灭亡与延续——论武田泰淳的《蝮蛇的后裔》[J]. 史军. 外国文学评论. 2016(03)
[5]武田泰淳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作家[J]. 冯裕智. 新文学史料. 2016(02)
[6]昭和前期日本作家的杭州游记研究——以佐藤春夫、武田泰淳、中谷孝雄为中心[J]. 邓娇梦,周文敏,侯书琳,孙立春.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05)
[7]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的里程碑——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J]. 熊文莉.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3)
[8]武田泰淳·主体性·公共空间[J]. 坂井洋史,谭仁岸. 现代中文学刊. 2013(06)
[9]作家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缘和上海意象[J]. 徐静波. 中国比较文学. 2012(04)
[10]隐秘的告白与不彻底的战争反思——论武田泰淳的《审判》[J]. 冯裕智.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D]. 周晨曦.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41187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二)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武田泰淳中国观之萌芽
第一节 净土宗寺院家庭与汉学熏陶
一、“大岛觉”的中国元素介入
二、反帝反战斗士的“泡影”
第二节 “异形者”的精神苦斗
一、“异形者”之自觉
二、《异形者》的主人公“柳”
三、笔谈、决斗与诀别
第三节 “红色和尚”的苦恼
一、斗士的“转向”
二、精神压抑的寺院生活
第四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前夕的武田和尚
一、大学时代的迷惘
二、日本中国研究的崭新面貌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创立的背景与条件
一、研究会的时代特征
二、竹内好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三、研究会的创意与现实困境
四、研究会时代武田泰淳的中国文学观
第二节 “谢冰莹事件”与《在日本狱中》
一、赴日留学的女作家谢冰莹
二、患难与共的友谊
三、武田泰淳的女侠情结
第三节 告别杜宣与受辱事件
一、挥泪的告别
二、被误解的耻辱
第四节 从少年迈向青年时代的人生困惑
一、从寺院少年到“红色和尚”
二、不平静的研究会时代
小结
第三章 从军时代与上海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战争考验下的良知
一、出征中国的矛盾心理
二、武田泰淳文学的发端
三、武田泰淳从军思考的核心
第二节 辎重兵眼里的“中国人”
一、《土民的表情》与《寄给北京诸位的诗》
二、武田从军思考的机缘与要义
三、《庐州风景》里的“小杨”姑娘
四、“小杨”的中国女性魅力
五、“研究会”被迫解散与《闪烁》
第三节 《司马迁》透露的“加害者”之苦闷
一、从军思考结晶之《司马迁》
二、耻辱感的慰藉
三、武田泰淳的“人”与“历史空间”
四、《司马迁》思想之余韵
五、被钳制的反战思想
小结
第四章 战后派作家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上海体验与武田的“灭亡”思想
一、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
二、《关于灭亡》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与女性
第二节 武田泰淳和他的《审判》
一、《审判》的写作动机
二、《审判》的整体评价与个性光泽
三、“杉”和“二郎”的形象
四、《审判》的反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蝮蛇的后裔》与军国主义批判
一、从自我告白到军国主义批判
二、《蝮蛇的后裔》的创作背景与人物
三、人物象征性的隐喻
四、异色的侵华战争批判
第四节 侵华战争再反省之《风媒花》
一、竹内好与武田泰淳的思想异同
二、《风媒花》中的“峰三郎”与“军地”
三、《风媒花》的特色与价值
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面貌
二、武田泰淳中国观、战争观之个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武田泰淳年谱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录与想象:论武田泰淳“上海”系列文学[J]. 匡伶,邱雅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武田泰淳的自我认知与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以《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为中心[J]. 周翔.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3]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与战争反思[J]. 冯裕智. 日本问题研究. 2016(05)
[4]罪恶、灭亡与延续——论武田泰淳的《蝮蛇的后裔》[J]. 史军. 外国文学评论. 2016(03)
[5]武田泰淳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作家[J]. 冯裕智. 新文学史料. 2016(02)
[6]昭和前期日本作家的杭州游记研究——以佐藤春夫、武田泰淳、中谷孝雄为中心[J]. 邓娇梦,周文敏,侯书琳,孙立春.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05)
[7]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的里程碑——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J]. 熊文莉.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3)
[8]武田泰淳·主体性·公共空间[J]. 坂井洋史,谭仁岸. 现代中文学刊. 2013(06)
[9]作家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缘和上海意象[J]. 徐静波. 中国比较文学. 2012(04)
[10]隐秘的告白与不彻底的战争反思——论武田泰淳的《审判》[J]. 冯裕智.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D]. 周晨曦.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41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4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