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思想的身份观照
发布时间:2022-12-11 12:49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汉学家之一,也是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家,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推介与传播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出去”的大语境中,葛浩文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价值意义的个案。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突破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研究中“方枘圆凿”的现象,去除译者主体性的遮蔽,彰显译者的文化创造性,从翻译家系统研究上声援译介学理论,对葛浩文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译者主体”及“译者模式”研究。基于这种学术观点,本文以其“身份”为总根本和总依据,以译语文化、读者接受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视点,把翻译的两大分野:“翻译内”与“翻译外”研究相结合,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打破“忠实”与“背叛”僵化的二元对立,把葛浩文的“身份”与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形成一个“因-果”“源-流”与“本质-表现”的关系网络,特别是对其“身份”、思想和行为进行相互印证的研究,探讨葛浩文“为何译”及“为何如此译”的文化身份归因,构建和还原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与实践的总图景。葛浩文的身份经历了长期的演进,其总体路径是“汉学家—批评家—翻译家”。他的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汉学家身份、批评家身份、...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葛浩文翻译研究述评
1.2.1 论文数量统计
1.2.2 葛译研究的四大焦点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身份”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价值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是”与“何以是”:葛浩文的“身份”演进
2.1 汉学家“身份”的养成
2.1.1 “汉学家”
2.1.2 汉语启蒙:在台湾学习汉语
2.1.3 中国文学研究肇始:萧红研究
2.1.4 文学研究拓展期:鲁迅与东北作家群研究
2.1.5 中国文学研究成熟期:现当代作家研究
2.2 从批评家到翻译家
2.2.1 肇始期:为评而译
2.2.2 探索期:为“他”而译
2.2.3 发展期:因爱而译
2.2.4 鼎盛期:为“我”而译
2.3 “真身”之“化身”
2.3.1 意义之“阐释者”
2.3.2 风格之“化身”
2.3.3 原作之“代言人”
2.3.4 受操纵的“受害者”
2.4 中西合璧的“全球公民”
2.4.1 “化意”与“合璧”的言说者
2.4.2 从“他者”到“融合者”
第三章 “所思”即“所是”:葛浩文的翻译思想
3.1 葛浩文的“忠实观”及其身份归因
3.1.1 葛浩文的“忠实观”
3.1.2 葛浩文“忠实观”的身份阐释
3.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3.2.1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
3.2.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的身份归因
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3.3.1 “创造性”
3.3.2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
3.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的身份阐释
3.4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及其身份归因
3.4.1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
3.4.2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的身份归因
第四章 “所为”与“所以为”:葛译翻译个案研究
4.1 “我注六经”:总体性忠实
4.1.1 音韵节奏的传达
4.1.2 文化传达
4.1.3 人名的翻译
4.1.4 句子形态和文体风格再现
4.2 “六经注我”: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4.2.1 增益策略
4.2.2 删减策略
4.2.3 重写
第五章 “大语境”下的“小自我”:葛浩文个案的定位描述与启示
5.1 个体身份:多身一人,成就佳译
5.2 核心理念:尊重文本,忠于“文学”
5.3 翻译策略:心有读者,文求可读
5.4 文本选材:价值趣味,遴选得法
5.5 自我显隐:“我注六经”,增删创造
5.6 个体完善:与时俱进,咸与惟新
5.7 言说方式:化意合璧,融通中西
5.8 翻译支撑:研究为基,译写芳华
5.9 翻译延伸:译评结合,评在全程
5.10 工作模式:译入母语,中西合作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观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谈译者行为批评的战略性[J]. 周领顺,赵国月. 英语研究. 2017(01)
[2]“厚译”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译理论批评与反思之一[J]. 周领顺,强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6)
[3]基于翻译过程的葛浩文翻译研究——以《干校六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为例[J]. 许诗焱.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5)
[4]译者行为批评的战略性[J]. 周领顺,赵国月. 上海翻译. 2015(04)
[5]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系统建构[J]. 魏泓,赵志刚. 外语教学. 2015(06)
[6]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J]. 孟祥春.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4)
[7]霍恩比“综合法”视角的方言英译研究[J]. 何丽,王筱依. 外语教学. 2015(04)
[8]葛译莫言小说方言误译探析[J]. 宋庆伟. 中国翻译. 2015(03)
[9]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国际化语境——以莫言为例[J]. 孟繁华. 文艺研究. 2015(04)
[10]西方翻译“三模式”批评——兼论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模式性质[J]. 任东升. 外语与翻译. 2015(01)
博士论文
[1]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D]. 崔艳秋.吉林大学 2014
[2]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 王璐.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 石中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 耿强.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5]手中放飞的风筝[D]. 吕敏宏.南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身份认同”内涵解析及其批评实践考察[D]. 孟瑞.浙江大学 2013
[2]身份认同视域下的中国后殖民批评研究[D]. 黄晶晶.山东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718808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葛浩文翻译研究述评
1.2.1 论文数量统计
1.2.2 葛译研究的四大焦点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身份”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价值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是”与“何以是”:葛浩文的“身份”演进
2.1 汉学家“身份”的养成
2.1.1 “汉学家”
2.1.2 汉语启蒙:在台湾学习汉语
2.1.3 中国文学研究肇始:萧红研究
2.1.4 文学研究拓展期:鲁迅与东北作家群研究
2.1.5 中国文学研究成熟期:现当代作家研究
2.2 从批评家到翻译家
2.2.1 肇始期:为评而译
2.2.2 探索期:为“他”而译
2.2.3 发展期:因爱而译
2.2.4 鼎盛期:为“我”而译
2.3 “真身”之“化身”
2.3.1 意义之“阐释者”
2.3.2 风格之“化身”
2.3.3 原作之“代言人”
2.3.4 受操纵的“受害者”
2.4 中西合璧的“全球公民”
2.4.1 “化意”与“合璧”的言说者
2.4.2 从“他者”到“融合者”
第三章 “所思”即“所是”:葛浩文的翻译思想
3.1 葛浩文的“忠实观”及其身份归因
3.1.1 葛浩文的“忠实观”
3.1.2 葛浩文“忠实观”的身份阐释
3.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3.2.1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
3.2.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的身份归因
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3.3.1 “创造性”
3.3.2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
3.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的身份阐释
3.4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及其身份归因
3.4.1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
3.4.2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的身份归因
第四章 “所为”与“所以为”:葛译翻译个案研究
4.1 “我注六经”:总体性忠实
4.1.1 音韵节奏的传达
4.1.2 文化传达
4.1.3 人名的翻译
4.1.4 句子形态和文体风格再现
4.2 “六经注我”: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4.2.1 增益策略
4.2.2 删减策略
4.2.3 重写
第五章 “大语境”下的“小自我”:葛浩文个案的定位描述与启示
5.1 个体身份:多身一人,成就佳译
5.2 核心理念:尊重文本,忠于“文学”
5.3 翻译策略:心有读者,文求可读
5.4 文本选材:价值趣味,遴选得法
5.5 自我显隐:“我注六经”,增删创造
5.6 个体完善:与时俱进,咸与惟新
5.7 言说方式:化意合璧,融通中西
5.8 翻译支撑:研究为基,译写芳华
5.9 翻译延伸:译评结合,评在全程
5.10 工作模式:译入母语,中西合作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观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谈译者行为批评的战略性[J]. 周领顺,赵国月. 英语研究. 2017(01)
[2]“厚译”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译理论批评与反思之一[J]. 周领顺,强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6)
[3]基于翻译过程的葛浩文翻译研究——以《干校六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为例[J]. 许诗焱.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5)
[4]译者行为批评的战略性[J]. 周领顺,赵国月. 上海翻译. 2015(04)
[5]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系统建构[J]. 魏泓,赵志刚. 外语教学. 2015(06)
[6]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J]. 孟祥春.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4)
[7]霍恩比“综合法”视角的方言英译研究[J]. 何丽,王筱依. 外语教学. 2015(04)
[8]葛译莫言小说方言误译探析[J]. 宋庆伟. 中国翻译. 2015(03)
[9]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国际化语境——以莫言为例[J]. 孟繁华. 文艺研究. 2015(04)
[10]西方翻译“三模式”批评——兼论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模式性质[J]. 任东升. 外语与翻译. 2015(01)
博士论文
[1]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D]. 崔艳秋.吉林大学 2014
[2]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 王璐.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 石中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 耿强.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5]手中放飞的风筝[D]. 吕敏宏.南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身份认同”内涵解析及其批评实践考察[D]. 孟瑞.浙江大学 2013
[2]身份认同视域下的中国后殖民批评研究[D]. 黄晶晶.山东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71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1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