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化视野下的动趋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4 03:00
  本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和以Goldberg为代表的题元构式语法为理论依据,结合汉语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动趋VPD构式的构式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其构式化机制和动因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动趋VPD构式的演化进行了模拟分析,对动趋VPD构式演化的下位子类构式D1D2和V D1OD2进行了构式化过程的讨论,对其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第1章为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动趋式的语序研究、语义研究、演化研究以及构式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对本文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从认知语言学、共时构式语法和历时构式语法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第2章对动趋式的构式性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动趋VPD构式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论元结构构式,并对动趋VPD构式的下位微观构式进行了概述,最后阐明从构式化角度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第3章对VPD构式的构式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构式形成的环境入手,发现有三种句式对构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分析了构式的形成过程,并...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2 动趋式的研究现状
        1.2.1 与动趋式相关的语序研究
            1.2.1.1 语言事实描写
            1.2.1.2 语序制约因素
            1.2.1.3 认知角度的解释
        1.2.2 与动趋式相关的语义研究
            1.2.2.1 动趋式的语义类型
            1.2.2.2 动趋式语义的认知隐喻
            1.2.2.3 动趋式的语义扩展模式
        1.2.3 与动趋式相关的演化研究
        1.2.4 与动趋式相关的构式研究
            1.2.4.1 动趋式的特殊微观构式研究
            1.2.4.2 动趋式的图式构式研究
    1.3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3.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1.3.1.1 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1.3.1.2 意象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
            1.3.1.3 认知隐喻和转喻
        1.3.2 共时视角下的构式语法研究
            1.3.2.1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1.3.2.2 Goldberg的题元构式语法
        1.3.3 历时视角下的构式化研究
            1.3.3.1 构式化理论的出现
            1.3.3.2 构式化和构式变化
        1.3.4 研究方法及注意
            1.3.4.1 研究方法
            1.3.4.2 处理好三个关系
    1.4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1.4.1 语料来源
        1.4.2 符号说明
第2章 动趋构式与动趋VPD构式
    2.1 动趋结构的构式性
        2.1.1 对构式性的认知
        2.1.2 对动趋式的看法
            2.1.2.1 从形式上看
            2.1.2.2 从意义上看
        2.1.3 动趋构式的构式义
    2.2 动趋VPD构式及其微观构式
        2.2.1 动趋VPD构式与学界提及的“动趋构式”的区别
            2.2.1.1 为了区分
            2.2.1.2 为了统摄
        2.2.2 对动趋VPD构式的说明
            2.2.2.1 区分单纯的依存结构和动趋VPD构式
            2.2.2.2 动趋VPD构式具有完型性
            2.2.2.3 动趋VPD构式具有图式性和概括性
            2.2.2.4 动趋VPD构式具有层级性和承继网络
            2.2.2.5 动趋VPD构式与语用环境
        2.2.3 微观构式和实例
            2.2.3.1 D1D2
  •             2.2.3.2 VD单与VD1O、VD2O
                2.2.3.3 VD1D2与VD1D2O
                2.2.3.4 VD1OD2
  •             2.2.3.5 VOD
        2.3 从构式化角度对动趋式进行研究的意义
            2.3.1 “形-义”配对
            2.3.2 构式可以为语言演化提供完整的形态句法环境
            2.3.3 构式“图式性”为语法化和词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3.4 关于“构式”的合成性
        2.4 小结
    第3章 动趋VPD构式的构式化
        3.1 “VP来”的构式化
            3.1.1 两汉时期:VP来的前构式化阶段
            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构式化的开端
                3.1.2.1 形成“VP 来”构式:V 自移+来+施事/当事
                3.1.2.2 “V+Lp+来”的出现
                3.1.2.3 “Topic+S 施+V+来”的出现
            3.1.3 有唐以后:“VP来”的后构式化
                3.1.3.1 出现在受事主语构式中
                3.1.3.2 “V+LP+来”式和“V+O+来”式的比例优势
                3.1.3.3 “V+来+O”的出现
            3.1.4 “V来”构式化路径
        3.2 “VP去”的构式化
            3.2.1 “去”的“往”义产生
            3.2.2 “VP去”的构式化进程
                3.2.2.1 “VP去”的形成环境
                3.2.1.2 “V+O+去”式的比例优势
        3.3 动趋VPD构式化的动因与机制
            3.3.1 动趋 VPD 的构式化路径
            3.3.2 动趋VPD构式的传承模式
            3.3.3 动趋 VPD 构式的构式化动因
                3.3.3.1 词汇与构式的互动
                3.3.4.2 处所成分的实现
            3.3.4 动趋VPD构式化的机制
                3.3.4.1 概念化方式的变化
                3.3.4.2 重新分析
        3.4 构式化中伴随的语法化现象
            3.4.1 减量:D1与D2聚合度的耗损
                3.4.1.1 语义要素的耗损
                3.4.1.2 语音形式的耗损
            3.4.2 增量:句法环境的扩展
        3.5 小结
    第4章 动趋VPD构式的语义多元化
        4.1 动趋VPD构式的原型图式及构式义
            4.1.1 意象图式与构式
            4.1.2 路径图式与动趋VPD构式
        4.2 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动趋VPD构式
            4.2.1 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
            4.2.2 动趋VPD构式的事件域认知模型
        4.3 动趋VPD构式的语义演化
            4.3.1 动趋VPD构式的原型范畴和原型实例
            4.3.2 动趋VPD构式的语义扩展
                4.3.2.1 “VP来/去”
                4.3.2.2 “V上/上来/上去”
                4.3.2.3 “V下/下来/下去”
                4.3.2.4 “V起/起来”
                4.3.2.5 “V出/出来/出去”
            4.3.3 典型位移事件的细化与扩展
            4.3.4 动趋VPD构式事件域的扩展与V-D依存结构形成
                4.3.4.1 两个顺序扫描的合并——动趋VPD方向构式
                4.3.4.2 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的转化——动趋VPD完成构式
                4.3.4.3 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的叠加——动趋VPD实现构式
                4.3.4.4 顺序扫描的片段——动趋VPD状态构式
            4.3.5 动趋VPD构式事件域的扩展
        4.4 动趋VPD构式的语义多元化与图式度
            4.4.1 构式语义多元化
            4.4.2 构式语义扩展模式
            4.4.3 图式度
        4.5 小结
    第5章 动趋VPD构式的实例增长与结构演化(一)
        5.1 “下来/下去”的演化
            5.1.1 “下”和“V下”
                5.1.1.1 “下”的缘起
                5.1.1.2 “V下”
            5.1.2 “下来”的发展与演化
                5.1.2.1 单独作谓语的“下来”
                5.1.2.2 “V下来”
            5.1.3 “下去”的发展与演化
                5.1.3.1 单独作谓语的“下去”
                5.1.3.2 “V下去”的产生与演化
        5.2 “出来/出去”的演化
            5.2.1 “出”和“V出”
                5.2.1.1 “出”的缘起
                5.2.1.2 “V出”
            5.2.2 “出来”的发展与演化
                5.2.2.1 单独做谓语的“出来”
                5.2.2.2 “出+Lp+来”的出现
            5.2.3 “出去”的发展演化
                5.2.3.1 单独做谓语的“出去”
                5.2.3.2 “V出去”的产生和演化
        5.3 “上来/上去”的演化
            5.3.1 “上”和“V上”
                5.3.1.1 “上”的缘起
                5.3.1.2 “V上”
            5.3.2 “上来/上去”的发展与演化
                5.3.2.1 单独做谓语的“上来”
                5.3.2.2 “V上来”
            5.3.3 “上去”的发展与演化
                5.3.3.1 单独做谓语的“上去”
                5.3.3.2 “V 上去”的发展
        5.4 “起来/起去”的演化
            5.4.1 “起”和“V起”
                5.4.1.1 “起”的缘起
                5.4.1.2 “V 起”的形成
            5.4.2 “起来”的演化
                5.4.2.1 “起来”的产生
                5.4.2.2 “起来”发展
                5.4.2.3 “V起来”的产生
                5.4.2.4 “V起来”的发展
            5.4.3 “起去”的演化与发展
                5.4.3.1 单独做谓语的“起去”
                5.4.3.2 “V起去”
        5.5 小结
    第6章 动趋VPD构式的实例增长与结构演化(二)
        6.1 D1D2构式
            6.1.1 D1D2构式的演化路径
                6.1.1.1 “V+D”图式细化
                6.1.1.2 “V+D”图式扩展和重新组构
            6.1.2 D1D2构式化的动因
                6.1.2.1 客观性增强——概念化主体入场
                6.1.2.2 “VP来”和“VP去”的能产性
                6.1.2.3 双音化的融合作用和构式的凝固作用
            6.1.3 动趋D1D2构式的实例消隐——“起去”的隐匿
                6.1.3.1 有关“起去”的研究
                6.1.3.2 “起去”方言中的存在
                6.1.3.3 “起去”隐匿的动因
        6.2 动趋VD1O的构式理据表述与构式分析
            6.2.1 动趋VD1构式的形成和判断标准
            6.2.2 动趋VD1构式的宾格实现——VD1O序列
            6.2.3 动趋VD1构式构件与构式的互动
                6.2.3.1 构式义对构式构件D的影响
                6.2.3.2 动趋VD1构式构件D1对构式角色实现的影响
                6.2.3.3 构式构件V与构式义的互动
                6.2.3.4 动趋VD1构式的整合
        6.3 动趋VD1OD2构式的整合
            6.3.1 动趋VPD构式的套叠
            6.3.2 动趋VD1OD2构式整合的特点
                6.3.2.1 VD1O经过语义扩展
                6.3.2.2 VD1O表示完整事件
                6.3.2.3 VD1O宾语音节可扩展
            6.3.3 动趋VD1OD2表近时相关事态和主观增量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动趋VPD构式存在于语言中
            7.1.2 动趋VPD构式存在于承继网络中
            7.1.3 动趋VPD构式的构式语法化和构式词汇化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81658

  •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81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