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学汉译史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06 19:55
中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始于部分穆斯林学者对《古兰经》部分章节及颂圣诗《天方诗经》的翻译,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史,在特定时期翻译政策影响下,在不同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呈现出不同的表征,译者的翻译选择与各时期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翻译政策保持着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契合。本论文从多元系统论出发,视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为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将阿拉伯文学汉译实践的主体一—译者——置于不同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探究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影响之下所呈现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本论文的写作总体上是以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肇始以来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语境与翻译政策的演变为线索的。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的简要历史梳理,将阿拉伯文学汉译在中国的历史分为发轫期(17~19世纪)、活跃期(20世纪上半叶)、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后期)、第二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稳定期(20世纪90年代初~今)五个阶段,分阶段对阿拉伯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历史梳理。第二至五章为论文...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译者主体性理论溯源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史
第一节 发轫期:经释著作中的零星节译
第二节 活跃期:西学东渐的副效应
第三节 第一次高潮:“进步文学”的代表
第四节 第二次高潮: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东方文学
第五节 稳定期:益趋成熟的规模化译介
第二章 清末民初:在“趋同”中“求异”的译者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中自觉追求意识形态启蒙的译者
一、译序中译者对意识形态诉求的积极阐释
二、译文中译者超越原文本的有意误译与增删
第二节 主动适应传统主流诗学规范的译者
一、译者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文言译述
二、译者浅易文言的“变格”对现代语体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翻译职业规范缺失与译者的自由话语空间
一、译书交通公会规范翻译行为的初步尝试
二、译者刻意化名与译者主体性的自由发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四”以后:“文学为人生”的译者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社团中的作家译者
一、“世界文学”观照下译者对阿拉伯文学的转译
二、“文学功利观”指导下译者的人道主义文学关怀
三、“弱国模式”实践中译者对西方霸权的含糊抵抗
第二节 回族留埃学生群体:通晓阿拉伯语的学者译者
一、译者对原作异域文化色彩的保留
二、译者对原作文学价值的重视
三、译者对“文学革命论”的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隐匿在集体中的译者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间:译者主体性意识的集体淡薄
一、译者对“翻译外交”需求的应和
二、译者对译作泛政治化主题的挖掘
三、译者对译作合法性的辩护
第二节 “文革”后十年:在集体主义中消匿的译者
一、集体匿名式的阶级标签署名
二、政治应景式的翻译任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的译者
第一节 多元开放的环境下自由的译者
第二节 市场化与文学翻译的通俗化
第三节 规范化出版与公版书出版热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对阿文学译介出版作品一览
Ⅰ 十九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1900~1948年)
Ⅱ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
Ⅲ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2018年)
本文编号:3861171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译者主体性理论溯源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史
第一节 发轫期:经释著作中的零星节译
第二节 活跃期:西学东渐的副效应
第三节 第一次高潮:“进步文学”的代表
第四节 第二次高潮: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东方文学
第五节 稳定期:益趋成熟的规模化译介
第二章 清末民初:在“趋同”中“求异”的译者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中自觉追求意识形态启蒙的译者
一、译序中译者对意识形态诉求的积极阐释
二、译文中译者超越原文本的有意误译与增删
第二节 主动适应传统主流诗学规范的译者
一、译者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文言译述
二、译者浅易文言的“变格”对现代语体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翻译职业规范缺失与译者的自由话语空间
一、译书交通公会规范翻译行为的初步尝试
二、译者刻意化名与译者主体性的自由发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四”以后:“文学为人生”的译者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社团中的作家译者
一、“世界文学”观照下译者对阿拉伯文学的转译
二、“文学功利观”指导下译者的人道主义文学关怀
三、“弱国模式”实践中译者对西方霸权的含糊抵抗
第二节 回族留埃学生群体:通晓阿拉伯语的学者译者
一、译者对原作异域文化色彩的保留
二、译者对原作文学价值的重视
三、译者对“文学革命论”的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隐匿在集体中的译者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间:译者主体性意识的集体淡薄
一、译者对“翻译外交”需求的应和
二、译者对译作泛政治化主题的挖掘
三、译者对译作合法性的辩护
第二节 “文革”后十年:在集体主义中消匿的译者
一、集体匿名式的阶级标签署名
二、政治应景式的翻译任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的译者
第一节 多元开放的环境下自由的译者
第二节 市场化与文学翻译的通俗化
第三节 规范化出版与公版书出版热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对阿文学译介出版作品一览
Ⅰ 十九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1900~1948年)
Ⅱ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
Ⅲ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2018年)
本文编号:3861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6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