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表演对中国电影表演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7 19:37
中外电影表演文化交流历经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建国后的“保守中裹挟激进”、“改革开放”后“狂热到理性”、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中重构”的四大阶段。我国的电影从业人员也历经的了民族自卑到民族认同的心态嬗变。中国电影表演理论随着三十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引入,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外国的表演理论一度成为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的参照圭臬,随后一边倒的局面被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所取代。中国电影表演为了保持其固有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必须形成符合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再升华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学高度。本文采撷了中国电影表演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表演文本,以纵向的历史脉络进行东西方电影表演文化剖析和解读,分析了我国当今电影表演文化生态格局失衡的主要原因,并强调了中国电影表演学习西方电影表演的重要价值。此外,电影表演作为代表民族精神活动的美学成果,本文从中国电影表演当中审视中国近代文化生态的流变与人文构建。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电影表演文化的“西俗化”的成因和演变过程,这一时期的电影表演文化的交融和学习,符合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大量的中国电影表演直接模仿和参鉴好莱坞的表演模式,来自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方法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西学东渐(1907-1949)
第一节 探索与修正(1907-1931)
一.嫁接与混居
二.文化的位置差
三.银幕中的“他者”
第二节 表演的民族志(1931-1949)
一.女性史诗的书写
二.表演的融合
结语
第三章 保守中裹挟激进(1949-1966)
第一节 “斯氏”的布控
一.苏联模式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演员的转轨
四.消弭的美学
第二节 民间的置换
一.友邦助力
二.意识形态谈
结语
第四章 狂热到理性(1979-2000)
第一节 共生的“纪实表演”(1979-1984)
一.表演的“伪多元”
二.表演的“去戏剧化”
第二节 “交织化”表演(1985-1990)
一.“雅努斯时代”
二.“中转站”香港
三.正统的夯实
四.华裔之殇
第三节 表演的现代性(1990-2002)
一.放逐的表演情绪
二.服道化与身份
三.歌舞叙事
结语
第五章 多元中重构(2000—2017)
第一节 权利符号(2000-2013)
一.男性身体
二.历史的符指
第二节 个体符号(2013-2017)
一.偶像的幻像
二.边缘与欲望
三.人设的加魅
四.表演赋魅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学术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网站参考
作者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64749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方法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西学东渐(1907-1949)
第一节 探索与修正(1907-1931)
一.嫁接与混居
二.文化的位置差
三.银幕中的“他者”
第二节 表演的民族志(1931-1949)
一.女性史诗的书写
二.表演的融合
结语
第三章 保守中裹挟激进(1949-1966)
第一节 “斯氏”的布控
一.苏联模式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演员的转轨
四.消弭的美学
第二节 民间的置换
一.友邦助力
二.意识形态谈
结语
第四章 狂热到理性(1979-2000)
第一节 共生的“纪实表演”(1979-1984)
一.表演的“伪多元”
二.表演的“去戏剧化”
第二节 “交织化”表演(1985-1990)
一.“雅努斯时代”
二.“中转站”香港
三.正统的夯实
四.华裔之殇
第三节 表演的现代性(1990-2002)
一.放逐的表演情绪
二.服道化与身份
三.歌舞叙事
结语
第五章 多元中重构(2000—2017)
第一节 权利符号(2000-2013)
一.男性身体
二.历史的符指
第二节 个体符号(2013-2017)
一.偶像的幻像
二.边缘与欲望
三.人设的加魅
四.表演赋魅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学术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网站参考
作者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64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6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