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
发布时间:2024-02-22 12:53
“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
【文章页数】:2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06781
【文章页数】:2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06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0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