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9:04

  本文关键词: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以现代西方哲学方法来重新诠释维柯的《新科学》文本,以便由此开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模式的另外一种维柯思想的解读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说明文化哲学的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对《新科学》文本的重新解读才能够重新认知维柯的哲学思想,而相比于维柯的其他著作,《新科学》文本之所以尚处于晦暗不明状态的原因在于,该文本中提出的“诗性逻辑”或隐喻逻辑尚未被运用于该文本自身,或者说众所周知的人类学和民俗学化的《新科学》文本并非维柯表达思想的唯一文本,在该文本的隐喻文本之中包含着更深刻、更丰富的文本含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通过对维柯表层文本自身使用隐喻逻辑来解码表层文本从而揭示出深层文本的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隐喻意义。为了说明这些隐喻意义的内容,我们还必须积极借助西方哲学近代以来出现的一些主要研究方法,例如黑格尔法权辩证法、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方法以及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方法等,它们分别对应着本文的第三至六章的内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将在第七章看到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在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的枢纽性地位及其同现代西方主流哲学之间存在的同构关系。在自然科学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维柯的文化哲学不仅为人的价值建立了“人之为人”的奠基性原则,而且还将现代西方哲学方法提升为一种不同于符号形式哲学的文化哲学方法,这种新的文化哲学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的含义是作为本体论的隐喻方法,另一个方面的含义是现象学或者说广义的解释学正式成为了一种能够反映文化哲学之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科学本质的方法。按照内容的性质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介绍《新科学》文本和人文科学的重要原则“真理即创造”原则,以及贯整个《新科学》本文和现象学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诗性想象力”和“情绪结构”,它们在本文其后的论述中会经常用到;第二个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这部分主要梳理《新科学》同维柯此前的法学著作之间的关系,以及说明心灵的诗性结构;这部分介绍了(1)维柯新科学阶段同其中期的法学研究阶段之间在思想内容上的承启关系,那些以某种形式保留到新科学阶段的法学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三大神圣能力”、“三大德性”、“真理和确定”、“法权循环和政体循环”、“历史秩序和心灵秩序”等,这些重要的思想在科学阶段可以用另外一套语汇系统加以概括,如“神的制度和人的制度”、“三大习俗和三个时代”、“三大智慧和三大政体”、“心灵和用益”、“先验生活世界和法权世界”等等;(2)心灵的形而上学结构,一种由“诗性想象力”推动,由“情绪结构”引导而建立起来的心灵的诗性结构;其中的重点是“诗性想象力同天帝约夫观念之间的相互发明关系”、“情绪结构同天帝约夫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三至六章,这部分主要分别以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海德格尔缘在现象学、黑格尔的法权辩证法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理论所呈现出来思想视野作为《新科学》文本研究的基本理论立场和解读方法来组建每一章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先验自我”的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同纯粹肉体性、生物性的野蛮自我相对应的另一个自我,一个伴随着诗性情绪、诗性心灵和诗性想象力的情绪性自我,它的表征物是“天帝约夫”观念,另一层含义是指由“三大习俗”构造而成的结构性自我,或称之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先验生存世界,它的表征物是“家庭”,一个结构化的“天帝约夫”;(2)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构化的先验自我在同平民们的斗争中走出自身的纯粹伦理形态并使自身转化为可普遍化的法权和政权形式,这就是农奴们争取法权平等的运动和国家建立的过程;(3)在海德格尔畏、烦和死的情绪坐标下重新描述诗性心灵的“情绪结构”,指出由“三大习俗”构造而成的现象学意义上的源始生活世界之本质和存在论根据乃是人的“空无”本性,诗性智慧便是对这一“空无”本性而自身的领会;(4)缘域世界历史运动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空无本性”同“用益本性”、“无”和“有”之间的消长关系,它表现为“智慧社团”和“平民社团”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则是一种夷平英雄、提升平民的“常人”的出现;(5)黑格尔的法权辩证法思想提供了另一条理解维度,那就是揭示“自由意志”和“财产权”之间关系的维度,财产权也是由对法权和政权的梳理过程中引导出来的,在绝大多数的凡俗之辈那里真正具有教化力量的乃是“财产权”,财产权的集中和分配决定着世俗历史的实际进程;(6)运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原则,指出《新科学》文本所具有的人文科学一般文本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诗性想象力”和“隐喻原则”对于维柯《新科学》文本或人文科学之思想空间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第七章,主要说明了(1)作为实践哲学传统的一部分的维柯文化哲学,在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枢纽性”的地位;以及(2)维柯文化哲学思想同西方实践哲学之间的同构关系。除上述内容之外,本文四个部分中涉及到的其他内容集中在论文的“导论”部分加以说明。
【关键词】:维柯 新科学 人文科学 文化哲学 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6
  • 导论16-38
  • 一、什么是维柯的文化哲学16-23
  • 二、研究现状23-31
  • 三、本文的特色31-34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34-37
  • 五、本文的各章结构37-38
  • 第一章 维柯《新科学》的基本叙事原则和本文的引导性概念38-57
  • 第一节 《新科学》的基本叙事原则38-50
  • 一、“真理即创造”原则的含义38-43
  • 二、“真理即创造”原则的共时态形式:“三大习俗”43-48
  • 三、“真理与创造”原则的历时态形式:“三大时代”48-50
  • 第二节 本文的两个引导性概念50-56
  • 一、诗性智慧和“诗性想象力”50-53
  • 二、“情绪结构”53-56
  • 本章小结56-57
  • 第二章 维柯的心灵形而上学57-83
  • 第一节 心灵形而上学的共时态结构57-66
  • 一、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缘起58-60
  • 二、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运作模式60-63
  • 三、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伦理和语言功能63-66
  • 第二节 心灵形而上学的历时态结构66-82
  • 一、作为法权的心灵形而上学67-73
  • 二、清理时代误植73-76
  • 三、永恒的理想历史76-82
  • 本章小结82-83
  • 第三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先验现象学分析83-100
  • 第一节 先验自我的逻辑运动83-94
  • 一、对“天帝”的现象学分析83-89
  • 二、对“家庭”的现象学分析89-94
  • 第二节 先验自我的历时态运动94-99
  • 本章小结99-100
  • 第四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缘在现象学分析100-135
  • 第一节“缘在”现象学的共时态分析100-112
  • 一、“缘在”的形成及其情绪结构101-105
  • 二、对“三大习俗”的缘在现象学分析105-112
  • 第二节“缘在”现象学的历时态分析112-134
  • 一、缘在的两种形态:本真形态和非本真形态112-120
  • 二、对“英雄”的缘在现象学分析120-124
  • 三、对“平民”的缘在现象学分析124-129
  • 四、对“(常)人的时代”的缘在现象学分析129-134
  • 本章小结134-135
  • 第五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意志现象学分析135-160
  • 第一节 意志现象学的共时态结构135-144
  • 一、“人格”135-140
  • 二、“争斗”:意志运动的基本特征140-144
  • 第二节 意志现象学的历时态结构144-159
  • 一、“财产权”144-153
  • 二、维柯《新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53-159
  • 本章小结159-160
  • 第六章 对维柯《新科学》文本的解释学分析160-178
  • 第一节 维柯《新科学》的文本结构和文本形式160-166
  • 一、维柯著作的特点:自我阐释160-163
  • 二、论题和表述方法163-166
  • 第二节 维柯文本建构的“智慧”和“逻辑”166-177
  • 一、维柯文本的表层逻辑和深层逻辑167-170
  • 二、隐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汇170-173
  • 三、维柯《新科学》文本的整体性173-177
  • 本章小结177-178
  • 第七章 维柯文化哲学思想的意义178-200
  • 第一节 维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承启178-194
  • 一、维柯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恢复180-185
  • 二、维柯对现代实践哲学的预演185-194
  • 第二节 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同现代西方实践哲学的同构关系194-198
  • 本章小结198-200
  • 结语200-202
  • 参考文献202-209
  • 致谢209-2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朱晓宇;;女书文化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訾非;;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徐炫;;美在矛盾与和谐的统一——论男性的审美与女性形象的改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胡运良;夏雪芬;;融伦理精神于商业保险的价值目标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赵中华;;从人学角度看文学教育的文化功能[J];大家;2012年15期

7 吴时红;;斯宾格勒艺术观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高国希;;康德的德性理论[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9 路文彬;;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与教学中的伦理维度缺失[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顾亚娟;;敬畏即美:《巴黎圣母院》的美学思想[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黄莹;生的极限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徐晓宇;康德的自由观及其人学维度[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刘洋;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诉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任巧s

本文编号:396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6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