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跨语言视域融合的翻译 ——翻译本质的存在论诠释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3 06:17
  关于翻译的流俗之见从一种工具主义语言观出发,通过诉诸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所再现或指涉之物的普遍性,来保证某种先于或外在于语言之“意义”可以“忠实地”(“对等地”)从一种语言复制或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如果一切语言之间存在着意义之“可转换性”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定义一种唯一的、单义的语言,可以作为中介和标准来保证所有语言交流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最终取消翻译的必要性。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随着机器翻译工具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一种齐一化、形式化的语言,用来服务于不同语言共同体之间快速、广泛、高效的信息传递。长此以往,自然人类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将快速消失,人类存在之多样性也将受到戕害。将语言仅仅看作再现思想和指涉世界之工具绝没有接触到语言的真正本质,以这样一种语言观为基础,将翻译简化为信息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递和转移无疑也是片面的、误导性的,甚至是危险的。海德格尔存在论转向后的现代诠释学超越了工具主义语言观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将理解看作我们存在的方式,突显了语言在存在论意义上作为理解之媒介的揭示性功能,而与此相对应的真理观也超越了传统的认识论真...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诠释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概述
        1.2.2 翻译本质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翻译本质的范式转换:再现-重写-解构
    2.1 翻译与再现:对确定意义的追寻
        2.1.1 作为再现的翻译
        2.1.2 再现的哲学溯源
    2.2 翻译与重写:文本意义的多元性
        2.2.1 作为重写的翻译
        2.2.2 重写的哲学溯源
    2.3 翻译与解构:文本意义的播撒
    2.4 本章小结
3 文本诠释的存在论视角
    3.1 诠释学的意义和范围
    3.2 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及其发展
        3.2.1 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
        3.2.2 伽达默尔:以对话为范式的哲学诠释学
        3.2.3 利科:以文本为中介的反思诠释学
    3.3 作为视域融合的文本诠释
        3.3.1 诠释学中的视域与视域融合
        3.3.2 视域融合的生成性:理解的真理
        3.3.3 视域融合的反思性:自我理解的真理
    3.4 翻译作为文本诠释
        3.4.1 翻译的诠释学特征
        3.4.2 翻译作为跨语言的文本诠释
    3.5 本章小结
4 翻译作为以复数语言为媒介的多重视域融合
    4.1 翻译作为复数语言与世界经验的融合
        4.1.1 作为理解和存在之媒介的语言
        4.1.2 语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1.3 超越不可译性/不可公度性
        4.1.4 翻译作为以构建可比之物为基础的语言融合
    4.2 翻译作为以译者为中介的多重视域融合
        4.2.1 原本的确定性与开放性
        4.2.2 作为中介者的译者及其主体性
        4.2.3 翻译作为原本世界与译者世界的融合
    4.3 本章小结
5 翻译作为以异质他者为中介的诠释学反思
    5.1 翻译中的空间间距及其反思价值
    5.2 翻译作为以异质他者为中介的视域融合
        5.2.1 诠释学视野中的他者
        5.2.2 翻译作为以异质他者为中介的返回自身
        5.2.3 翻译作为跨语言的“教化”
    5.3 翻译作为基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思:他者的遮蔽与解蔽
        5.3.1 翻译中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
        5.3.2 翻译中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性
    5.4 本章小结
6 翻译的真理与翻译的实践
    6.1 翻译的真理: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6.2 翻译的实践:寻求一种具体的普遍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10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10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