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1:06

  本文关键词: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京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流派之一,迄今学界对其的研究,无论是对流派成员的个案研究还是对流派的整体研究,成果都已相当丰厚。本论文在梳理和把握京派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认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在京派研究格局中薄弱。一是京派文学思想研究主要散布在京派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研究之中,往往成为其创作和批评研究的从属,显得疏散而缺乏体系;再是京派作家个人的思想研究或文学思想研究虽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但难以代表一个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有其特殊性,其流派成员间的纽结在根本上归于他们在文学思想上的相同或相近。但作为流派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既不是其成员文学思想的简单之和,也不是其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某一方面的文学思想,它本身应该是一个完整体,体现出对整个文学流派的辐射性。论文从京派文学思想是一体系性的存在出发,在对京派文学思想整体观照的视野下,对其体系架构和核心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建构和阐释。京派文学思想包括京派文学本体思想、京派文学创作思想和京派文学批评思想,其中本体思想是京派作家对文学本体的思考,它内在地规范和影响了其创作思想和批评思想,而创作思想和批评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和印证了京派作家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互相渗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京派文学思想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文学思想的层面研究京派,意在一方面对长期只重视京派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研究的局面有所突破,重视京派文学思想上的成就,以便对京派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以整体研究突破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的疏散现状,在把握京派文学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系性的建构。这两方面的突破也是本论文所追求的创新所在。由于京派是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有着重大实绩的文学流派,所以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将京派文学思想与其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使得京派文学思想的研究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悬空。论文一共六部分内容。绪论部分梳理了京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阐述论文的基本架构以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第一章:京派文学思想探源及其演进与发展。第一节论述了京派概念的产生及其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将京派与京派文人、京味混同的现象,着重辨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此指出对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认识,文坛因缘、刊物阵地和地域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其之所以成为流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成员文学思想的相同或相近。同时,对京派文学思想作源头的追溯,主要从中西文化、中西文艺经典和“五四”新文学传统三个方面展示了京派文学思想所汲取的文化和文学资源,认为京派文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它的形成在源头上来讲是以上三个方面交叉渗透、合力作用的结果;至于它的最终形成,则是京派作家群体在汲取以上资源的基础上,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吸收转换创造,在丰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一个浑融的整体的。第二节论述京派文学思想的演进和发展。突破以往对京派发展作“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的分期看法,以抗战爆发为临界点,将京派的发展分为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呈现京派文学思想“恒中有变”的动态发展趋向。战前,京派文学思想基本定型,京派作家在主张文学疏离政治和商业的总体倾向中所体现出来的重建文学价值尺度的努力,使京派文学思想呈现为审美乌托邦的图景,展示了京派已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代表。战时,京派文学思想在基本定型的形态下融入新的质素,京派作家对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思考、在自我生命沉思中所展开的战争环境下“人的重造”和“民族重造”的热望以及对“力”的美学的肯定和追求,都使这一时期的京派文学思想呈现出一股浓厚的忧患意识。战后,京派表现出重新振兴的强大势头,积极展开了对“文学建国”的理论新思考。京派作家将文学创新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希望通过文学革新造就“新国民”,推动“新时代”的到来,充分表达了他们“文学建国”的理想,但这一理想也很快在急剧的政治形势变化下失落。京派文学思想在以上三个阶段“恒中有变”,但正是在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二章:京派文学思想本体论。京派文学本体思想是京派作家群体在对文学本体思考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核和体系。第一节论述京派文学自由思想之义。周作人由“自己的园地”文学观所建构起来的个性主义文学思想和朱光潜从文化思想层面展开的对文学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共同在对文学本体思考中揭示了文艺的本质和功能,集中表达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的内核,也即“自由乃文艺的本性”。与此同时,京派作家在创作观上对作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在批评观所标举的宽容原则同样也成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论文认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内在地影响了京派其它文学思想的内容,由此在整个京派文学思想体系中,它是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层次。第二节论述京派文学趣味思想之争。京派在对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政治趣味、以海派文学为代表的商业趣味和以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纯粹的个人主义趣味的批评中展开了自身的纯正文学趣味思想建构之路,并最终在朱光潜手里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论文认为它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文学修养出来的,二是在内涵上,纯正的文学趣味即广博的文学趣味,三是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文艺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标准,构成了京派文学趣味思想的主体内容。与此相应,京派作家也在其文学编辑、文学创作和批评等实际活动中为这一思想提供了理想的范例。第三节论述京派文学功利思想之辨。京派对文学与人生和文学与政治一直进行着双向度的思考,一方面因强调两者的联系,在一定层面上表现出对文学功利性的认同;另一方面又因主张文学对人生和政治的超越使其文学功利意识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论文认为京派缘于文学的本质意义是情感表现,提出了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并以“美”和“爱”的理论在文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进行社会启蒙和人性救治,达到实现对人的重造和民族品德重造的宏愿。京派正是通过以上文学本体思想的呈现,还原了文学的本来面目。第三章:京派文学创作思想主体论。本章以“用人心人事作曲”和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京派文学创作思想的主体内容,分别论述了京派在文学创作主旨和艺术探索方面所呈现的思想内核。在创作主旨上,京派作家确立了“用人心人事作曲”的文学创作理念,主张文学要包含社会现象和梦象,同时要发现人性,解释人生的形式。并且在创作中忠实践行这一理念,他们一方面描摹人生世相,展现人生的各种形式,另一方面又将笔触深入到的人的灵魂和意识的深处,发现人性,其创作思想的基点是始终立足于“人心”“人事”的。京派作家对传统和现代采取的是双向审视的眼光,他们一方面在文学史系统中重建新文学与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输入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时又采取中西互通共融的思维路径,在珍视传统的过程中促使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论文认为对和谐静穆的文学审美境界的推崇是京派作家在沟通中西文学时观照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将地方与本土、民族和传统融于现代则是他们促使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的基本途径。本章第三节则结合京派文学创作实践,着重论述了京派作家坚守以文学本位的艺术价值追求,并在以上两大主要文学创作思想的引领下所形成的以人性为基点的文化追求和以静穆为理想的审美追求,由此赋予了京派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格。第四章:京派文学批评思想主体论。第一节从京派批评家的精神建构、批评原则和美学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京派文学批评的艺术维度,展示他们“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文学批评的思想总纲。京派批评家重视批评主体精神的确立,强调批评主体要有“诚”和“谦”的精神,由此形成了他们宽容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态度。京派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在批评标准和方法上坚持“文学的尺度”,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奉行节制、恰当、和谐的美学原则,并且强调文学批评文章本身也是一个艺术的作品。第二节则在方法论的界面上探讨京派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思想,着重论述了京派文学批评在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基础上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京派批评家总体上倾向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但同时也强调批评是一种“名理的活动”,他们在借鉴印象式批评的基础上也作了诸多改造,他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综合的解释”,将感性和理性、审美体验追求和艺术价值判断、审美意识和文学史意识等互相结合,由此京派文学批评方法论思想同样是丰富多元的。第三节论述京派“创造的批评”的文学批评观,并结合文学批评实践,呈现京派文学批评所具有的创造性的艺术品格。京派批评家主张创造的批评,其中朱光潜在对克罗齐美学的接受和批评中形成了“创造的批评观”,予以京派文学批评高度的理论总结。同时,京派批评家在其批评实践中将其文学观、文学趣味、审美理想乃至创作倾向等融入其中,充分打上了自我主体的印记,体现出“创作室批评”的特点,他们以带有“创作室批评”特点的文学批评完成了对“创造的批评”的最好诠释。结语部分以汪曾祺为个案,从文学思想的层面论述了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论文认为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出,不仅以文学创作复活了京派传统,并且通过自身的文学理论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文学思想呈示在人们面前。同时,从其文学思想对京派的接续和传承这一现象,我们得以在一定层面上窥探京派文学思想的理想和影响以及京派所曾经拥有的一种既“寂寞”又“不寂寞”的命运。
【关键词】:京派 文学思想 思想本体 创作思想主体 批评思想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6-11
  • ABSTRACT11-16
  • 绪论16-23
  • 第一章 京派文学思想探源及其演进与发展23-40
  • 第一节 京派及其京派文学思想探源23-32
  • 第二节 京派文学思想的演进与发展32-40
  • 第二章 京派文学思想本体论40-70
  • 第一节 “文艺的本性”:京派文学自由思想之义40-50
  • 第二节 “趣味在生活里”:京派文学趣味思想之争50-60
  • 第三节 情感教育:京派文学功利思想之辨60-70
  • 第三章 京派文学创作思想主体论70-99
  • 第一节 “用人心人事作曲”70-78
  • 第二节 传统的创造性转换78-90
  • 第三节 京派文学的艺术品格90-99
  • 第四章 京派文学批评思想主体论99-134
  • 第一节 以艺术的名义:精神建构、批评原则和美学意识99-111
  • 第二节 “印象的复述”:在方法论的界面上111-122
  • 第三节 “创造的批评”:京派文学批评的艺术品格122-134
  • 结语:也谈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134-139
  • 参考文献139-145
  • 致谢145-1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46-14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美乔;论1946—1948年平津文坛的“新写作”[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4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